◆ “微巴”项目创始人成政,“微巴”为创业邦星际营Bang Camp 7期项目。 文| 铅笔道 记者 刘金策 ►导语 凌晨3点30分,夜空依然一片漆黑。 这是去年12月,微巴上线的第一天。成政在前面开车,合伙人郑安莉在副驾位上为一位乘客讲述着自己的创业项目,车上坐的是他们的第一位用户。 这是一种新型的微型巴士,可以为用户提供门到门的预约接送服务。用户只要打开微信,关注微巴公众号并输入上车地点和期望到达时间,即可预约享受微巴上门接机或送机服务,同里程下需付出的费用仅是出租车的1/3。 第一天上线时,每接到一个订单,在后方的同事们都会起身欢呼一次。而现在,微巴每天要接送300多名用户往返机场,累计服务了2万名用户。 目前,微巴接送机服务的准点率在94%左右,时间误差在15分钟以内。根据团队统计,旅客只需要平均绕行14分钟,便可节省车费近百元,并享受微巴提供的门到门接送服务。 注: 成政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灵感来自无人机的创业项目 当过兵,2012退役前已经是陆军上校,1年后自学成为风光摄影师,成为视觉中国等图片平台的签约摄影师,图片多次被中青报、网易新闻等机构采用……成政创业前的经历,简单却又有几分传奇。 2014年下半年,成政产生了创立微巴的想法。当时他经常打车前往机场,每次坐上出租车时,他都会注意到旁边还在招手喊车的人。“能否根据计算好的路径一次接若干乘客去机场呢?”这个念头,便是微巴的最初想法。 从军队退役前,他曾参与某型无人机项目的研发,“无人机每次出航,都要对其侦查路线做统筹规划。而这种规划与乘客出行的规划有着某种相似点。” 这启发了成政。从那之后,做一种“门到门”的新型巴士的想法便在他脑中挥之不去。最终,成政选择停掉其他工作,全心投入到微巴项目的实现中来。 不过要将这个想法真正实现可没那么容易。其中最难克服的便是如何使车辆在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下,按时到达每个接客点和最终目的地。如果不能保证准点率,“乘客在哪里,哪里就是巴士站”就只是一句空话。 从机场出行切入市场 多方寻求技术团队后,成政最终和清华大学智能交通团队达成合作,着手研发实现这一功能所需的技术。8个月的技术研发之后,微巴在车辆行驶时间预测、行驶路径规划、用户需求仿真等三个技术上实现突破,建立了一套完成的任务统筹系统。 为验证模型可行性,2015年12月,成政和几个合伙人在北京各地点模拟用户的出行需求,进行实地测试。数次优化迭代后,模拟出行的结果可达到10公里平均误差不超过3.5分钟,37公里平均误差不超过8分钟。车辆在复杂城市交通环境下准时到达成为可能。 在这之后,成政带着产品的最初模型踏上了寻求融资的旅途。而在那段时间,投资人对汽车出行领域的热情早已逝去,成郑的融资之路并不顺利。 “我的天使轮BP一共改了37版,参加了近200余场路演。”但功夫不负苦心人,去年7月,微巴最终获得了天使轮融资。 ◆去年12月,微巴开始提供首都国际机场往返市区的接送服务。 资本助力下,微巴迅速组建团队,并选择为航空出行群体提供接送机服务,在机场验证自己的模式是否可行。 “任何一个旅客,在下机后几分钟内就要决定自己的返程的交通方式。”成政认为在这种场景下,微巴的需求是否存在最为明显。 至于送机服务,团队对北京4万多台出租车GPS中机场路径数据做了分析,发现CBD、亚运村、中关村、金融街前往机场的乘客最多,而在1km范围内,CBD的同行者甚至可达132个。 来自永定路的第一个订单 实地运营前,团队准备了20台7座福特轻型客车,统一车身外观,atv,并对每台车辆配备全职司机全天候运营。 考虑到如果一辆车乘坐人员过多,停留次数势必增多,第一个上车用户的体检将会很差。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