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再去审视邹胜龙卸任,就能体会到迅雷的紧迫性。刚才我说,迅雷还不排除调整业务与组织架构,乃是因为,过去两年,我们看到了谷歌、百度以及最近的腾讯等行业巨头,都已发生类似变动,前沿的创新业务,因为投资大、周期长,为避免对上市公司有直接影响,采用了独立的组织架构。其中,谷歌、腾讯的变化最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邹胜龙可能会像马云等人一样,更多依托个人,为公司创造成长的契机。 当然,这是否真会驱动迅雷走出一段资本市场被动,尤其是提升市值管理水平,确实很难一下判断,但我觉得,它的新故事符合眼前趋势。 时光让人感慨,也让人反思。IPO后,迅雷市值缩水确实够多,目前2亿多美元的数据确实与这家公司的业务面有些不匹配。一个较长周期,虽然它的业务结构、获利来源也在不断优化,但速度实在够慢。整体营收规模,几年来一直没有太大变化,甚至还小幅下降了。 相信焦灼的投资人对它的关键变化充满期待吧。邹胜龙卸任,确实也带有反思印记。 相对业务面,我认为,最需要反思的,应该还是邹胜龙个人。 相比其他互联网企业家,他很少出现在镁光灯下,基本不在重大互联网峰会、论坛现身。低调有好处,可以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过去多年,许多早期的工具类公司死去,活着的有些甚至生不如死。而迅雷虽然未能获得资本市场新的认知,但它的业务面,确实正在发生着稳健的文化。这应该跟邹胜龙的个性深有关联。 但这是一个需要言说的互联网时代。整个行业正在发生巨变,有许多层面,不要说大众,就连业内人士都很难看清未来的方向。所以,过去一段,才有诸多撕逼与争议。 迅雷即使专注于幕后,也要不断面对外界。何况它还是一家上市公司,它的品牌也面临重塑。截至目前,很多人提到迅雷,还停留在工具层面认知。这不能怪别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危机信号。 美国时间昨日开盘后,截至夸克君完成稿件,已有近2%的涨幅。我相信,未来一段,即便会有波折,一定会有诸多向好的信息为这一人事动作注释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