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非常经典的案例。华为没有大规模进入美国,但多年来,它在欧洲吃香喝辣。2016年年报显示,欧洲是它去年全球增幅最快的区域。它的海外占比最高。华为在欧洲(不止欧盟)诸多国家的地位,真的非常突出,许多地方都有它的LOGO。这不是吹的。 这里面,当然有华为的无奈。但也有欧盟、美国之间博弈形成的市场缝隙。它给中国更多企业提供了一种参照。 欧洲与中国诸多产业门类之间,有很明显的互补性。尤其是中国日益崛起的互联网力量,从大的产业分工看,能将欧洲纳入我们的平台汇聚范畴。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虽然路径有差异,但本质上没什么根本区别。但是中国目前不但C端强悍,互联网业也沉淀下了强大的ICT服务,已经具有输出的价值。 阿里集团与中东国家的合作,当然也包括它与奥运的牵手,背后除了商业化支撑,其实更有阿里云与蚂蚁金服甚至菜鸟们的空间。 欧洲对中国互联网业当然有诉求。过去两年,我们看到马云跟欧洲多国元首或高官、名流纷纷互动,有的国家代表到了中国甚至直奔杭州西溪园区。表面上是去阿里,其实更应该视为对中国整个互联网业乃至新经济形态的认同。 过去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更多靠人力、市场、成本要素,适应着产业分工。如今的市场、人口需求,某种程度上也左右着海外区域国家的贸易取向。是啊,我这里14亿人,又是一个庞大的统一国家,你总归想做生意,无形中酒可以影响你的贸易政策,形成文化认同。而欧洲与中国之间有非常深的文化渊源,尤其法、意、德、英等国。 但是如今,中国参与的机会,已经开始超越这种要素,自身正在渐渐成为更大的整合型平台。过去,欧洲常常针对中国也采取保守的贸易保护主义,经常发起反倾销调查,还有技术封锁,但是,未来的时光,它不对中国开放,它的技术、传统工业竞争优势要素将很难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 爱立信去年与华为在专利层面达成合作,看上去华为付出了巨额费用,但这个层面的爱立信已是强弩之末。 中国会日益成为全球创新的高地,会持续大规模汇聚全球的新技术、资本、人才。中国企业里,会出现更多洋面孔。而无数的中国人才也会走向全球,站在市场前沿,听那炮火,服务于全球。 阿里CEO逍遥子前不久透露,阿里接下来可能会外派相当一批人才,走向海外区域国家市场前线。前年,任正非已经对华为发出了这样的要求,大批华为人已经走向海外。 我可能胡说八道了。但是,我仍坚持,欧盟反垄断行动里,不但传递着它的博弈心态,也透露了区域竞争合作的偌大机会,atv,这不是“三国杀”的形态,不是当年美苏争霸下的中国路径,而是一次适应全球产业分工的全新参与机会。至于超越,直播,我坚信会是一个结果。 当然,大国之间、区域经济之间的博弈常常呈现反复、拉锯。也不要漠视这样的阶段性风险:当中国互联网企业不断走向海外的时候,一定也会持续遭遇海外企业乃至国家名义的阻击,投资政策的限制只是正面博弈,未来的理由,肯定也少不了反垄断之类。至于场外的手段,则常常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