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弢认为后者是Drive.ai“深度学习优先”的最好体现。“车载也好、线下也好,在涉及软硬件系统的时候,我们都把深度学习作为优先选项来考虑。这意味着我们在线下,需要有基础设施来承载我们的数据,然后高效标注搜集到的数据。” 他进一步解释称,深度学习之所以在各个领域都有强劲的表现,主要是因为它对于数据的可扩展性特别好,你数据越多,你深度学习的潜力就越强。 “所以在车载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来保证车上我们可以搜集到高质量的数据,于是在路测的时候,不光是测试深度学习的算法如何,我们也是同时也在搜集大量的路测的数据。这些数据我们拿下来以后,通过我们智能的标注系统,能够生成大量的有高质量的数据,来进行深度学习的训练。 同时在运算平台方面,我们内部也搭建了深度学习训练的机器,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进行深度学习的迭代和实验。” 对于Drive.ai来说,外界之前关注最多的还有他们采用的硬件方案。 王弢确认,目前这套硬件方案还在沿用中,并表示多个相对低价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多个摄像头可以通过融合、适应,去实现安全自动驾驶的目标。他说虽然不能透露具体成本,但数量级别外界是可以推算的。 而且这套方案对于Drive.ai的商业应用也相对适宜。王弢解释说,Drive.ai目前的商业应用合作方式车队,而全球范围内的车队,最核心的成本在于驾驶员的薪资,“所以在这个方面来考虑的话,我们是可以帮助他们降低成本的,商业车队对于我们的工具包,接受程度应该是蛮高的。” 这位Drive.ai联合创始人还透露,除了车队,配送、货运和短途载人相关的合作,都已经进入了“公司射程”,当然,未来跟车企的合作也会是很重要的一块,但目前具体的合作还无法透露。 不过已知的是,现在Drive.ai已经有了尼桑、奥迪和福特三个平台的测试用车。 作为早期投资人,北极光杨磊认为Drive.ai的方案是目前高安全性和稳定性方案的代表。“它基本就是最稳定、最不激进的方案。”杨磊说。 北极光杨磊 那无人车行业最大的挑战呢? 王弢给出的答案是“怎么解决这些边缘情况”。不过他也表示Drive.ai已经有了应对之策,王弢说关键在于首先把应用场景放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这也是Drive.ai首先通过商业车队进行部署的原因,在此得到验证后,就能不断精进,大大提升深度学习的速度。 而作为投资方,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玮对此也谈到看法。她认为涉及无人驾驶的整个版块,难题还不少。 从技术角度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目前还缺乏成熟的传感器价格和方案,成本方面还有待进步。 其次,基于当前条件的传感器情况,要实现各种场景下的100%安全的无人驾驶,还需要时间,创业企业还得去路测、搜集数据,去实现软件算法的迭代和优化——“深度学习”还得继续学习。 最后是商业模式整合上,未来是跟车厂合作、把车卖直接给消费者,或者跟滴滴这样的平台结盟,目前还都没有定论,而且滴滴等厂商现在也因为恐于被颠覆,纷纷展开了自己的储备。 GGV李宏玮 创业公司能玩好无人车么? 当然,因为目前自动驾驶百舸争流,特别是Google、百度等巨头纷纷加码,Drive.ai这样的创业项目未来是否可以独立壮大,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于该问题,Drive.ai的早期投资人北极光杨磊回答说,虽然不能取消巨头并购的可能,但本质上讲未来可能还会是独立公司,原因是无人驾驶是非常难的领域,而且还是全新的领域,单就创新的角度和历史来说,大公司不一定能够跑得过小公司,凭借GPU崛起的英伟达就是典型案例。 杨磊披露现在L4自动驾驶方案投资中,北极光最看好的就是Drive.ai,该方向上并没有再做其他布局。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