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是世界著名的传播学者,在我国也是一位为人们所熟悉和尊敬的学术大家。他的《大众传播模式论》、《受众分析》和《大众传播理论》是中文学术市场上颇受读者欢迎的“常销书”,多次重印或再版,他也是为数极少的有三本著作在中国翻译出版的西方传播学者之一。 《受众分析》中文版2006年3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行,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理论书籍,也是迄今为止西方传播学界全面总结和系统探讨受众问题的一本集大成之作。在书中,作者以大家手笔,纵横捭搕,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批判学派与经济学派等多种维度纳入研究视野。在总共九章的篇幅中,作者对核心概念“受众”的涵义及其演进,进行了界说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受众的不同类型;对受众研究的三大传统、发展脉络、理论流派和主要领域进行了阐释。作者对受众的媒介行为、新技术对于传播格局和传受关系的影响,进行了见解独到的分析;最后,着重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这一概念的适宜性。 作为《受众分析》的主译者,笔者曾经写过一篇万余字的“译者前言”,对该书的内容进行简要阐述和分析解读。文中提到,麦奎尔对于量化研究这一被打上了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派标签的研究取向,尤其是以视听率为代表的数字受众及其生产方式和实际应用,采取了相对客观和包容的态度,他认为“在任何一种媒体业的游戏规则中,即使不牵涉利润问题,视听率也为节目成功与否提供了主要标准”;谈到他坚持受众概念的延续性,“只要‘大众媒介’依然存在,关于受众的传统含义和传统现实,也将继续存在并且仍然适宜” ;谈到他对新技术所带来的“传播革命”的说法,认为有必要“保持适度的怀疑”,等等。 《受众分析》中文版面世6年多来,有许多学界和业界同行、学者和受众研究爱好者通过各种方式与笔者交流讨论,不少人对麦奎尔视野广阔、综合见长的学术生涯中,专门写作一本专业性的受众研究著作颇感兴趣。人们好奇,欧陆学术背景的麦奎尔为什么会对定性和定量研究保持兼容并包的态度,是否与研究受众有关?一位出身英国的学者,在荷兰成就了自己享誉世界的学术辉煌,他的学术之路是怎样走的?他对“受众”概念抱持保留态度,缘由是什么?《受众分析》的特点何在,如何评价? 近年来,围绕相关问题,笔者曾经数次与麦奎尔邮件沟通交流,并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麦奎尔的研究资料,试图寻找一些答案。以下本文将对上述问题做一简要探讨。 一、三次转变:学术背景探源 麦奎尔的学术人生中,有三次转变对他影响甚大,可以说是决定他成为世界传播学理论探索和方法应用之集大成者的关键。 1958年,麦奎尔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1960年代初期改学社会学,并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博士学位。这个由人文学科朝向社会科学的第一次转变,为他日后以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传播问题奠定了重要基础。 麦奎尔曾经这样解释他求学之路转向学习社会学的原因,他说有三个因素吸引着他:一是对社会事物的兴趣;二是用某些确定的标准来解释和预测事物的可能性;三是当代社会研究与真实世界中的事件和现存问题之间的关系。对社会事物的兴趣,尤其是对公共利益的关注,以及由媒介研究而引发的对受众问题的探讨,构成麦奎尔学术生涯中一条脉络清晰的主线。 这一切与他个人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作为二战后在重建家园的积极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麦奎尔青年时期受欧洲改良主义的影响颇深,这也奠定了他早期对于社会改良的信仰,而社会科学则被认为是建设更美好社会的助推器。虽然在他看来,后来从事电视领域的研究是一件相当偶然的事情,但是关注电视这一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却与他对公共利益的关注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偶然中其实有着必然。他说:“那时我经常怀疑它(电视)会被认为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因为按照公共利益的标准,它显得不够严肃认真,而且问题重重。但是,四十年后我不再有这样的疑问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