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三个令人沮丧的事实:线上流量越来越昂贵,线上用户增长已经基本停滞,纯线上产品最终会沦为巨头的盘中餐(被干掉或被收购)。 大量的线下项目出现,有的砍掉传统的门店业态提供自助服务,有的打着共享的名号做着分时租赁的生意,有的把原本收费的线下服务免费后试图盘活线上产品,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风投的青睐,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重构”。 节选一段我在4年前发表在36kr上的一篇文章《真正的O2O是利用互联网的特质重构传统行业的供应链》里的内容: “什么叫重构?就是将传统行业中的供应链节点上原本某个必须的点砍掉,或者颠倒前后某两个点的顺序,就称为重构。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传统产业大部分已经发展达数千年之久,要重构任何一点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们已经被优化得不能再优化了,大家比拼的无非是各人手头上现有的资源,然后看谁在每一点上的效率做到最高。 但是互联网的出现,导致对传统产业的重构成为了可能。 第一波的互联网大潮做到了最基本的表层重构:对信息的聚合与分发方式的重构。比如新浪等门户网站对传统报刊杂志的重构,前者提供了后者完全无法比拟的海量和不间断的信息聚合服务,同时博客和微博让普通人不用通过层层审稿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后来今日头条又在门户的基础上,再一次做了重构。在利用门户海量内容的生产力之上,个性化推荐重构了门户网站赖以生存的编辑模式。) 现在正在发生的是对各行各业的采购、生产制造和交付等环节的供应链的重构。大家可以看一下一个传统企业的全部商业经营活动,然后把它全部一一按顺序罗列出来,比如一家餐馆,它全部的经营活动包括:店面选址、店面装修、菜单设计、菜品创新、食材采购、接受和处理订单、烹饪和加工,以及厨师服务员招聘、服务流程标准化、中央厨房、分店和加盟、广告营销等等。 这些活动里,哪些部分可以放到线上?哪些部分只能留在线下?利用互联网,把能放到线上的步骤尽量放到线上,把能省却的步骤省却,把某几个步骤前后交换顺序(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这样就可以开始利用互联网的特质对传统行业的供应链进行重构了。” 1 为什么是迷你KTV? 首先,这些项目在供应链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构”。 迷你KTV砍掉了原本一个传统KTV应该有的4部分内容,其实也就是砍掉了供应链上的4个点:大面积的店面;周到的人工服务;可选的房间型号;集中的地理位置。 迷你ktv只保留下了一个完整KTV服务里最最核心的服务:点歌唱歌,并且由于砍掉了场地和人工,它提供核心服务的便利性(进入娱乐休闲类场所)被大大增强了,这也是它原本在供应链上最薄弱的环节。 自动饮料机也是如此,比如橙汁机,比如咖啡机,它砍掉了人工服务,也砍掉了多品类的选择,提供极致快速的单品服务,并尽量把触角渗透进各种各样的场所里(写字楼和商场)。 当然,类似项目必须考虑具体售卖的商品的属性差异,比如橙汁机只需要放橙子在机器里面就行,只要有足够的橙子商品就能交付。而咖啡机显然涉及到多种配料,咖啡豆,奶,糖,开水等,只要有其中一种不够了,就会导致整个商品就无法交付。 同时,榨汁机这类项目虽然有供应链的重构,但要注意,它们提供的仍然是标准化的产品,而非用户必须在线下才能享受的服务。类似的产品,在周围的便利店和咖啡店里,或者使用外卖服务,用户都很容易能享受得到。 所以这类提供实体产品的项目,哪怕命中了自助服务和供应链重构的点,但它的可替代性,或者说竞争激烈程度,依然比较高。而KTV是一种服务,它必须到线下来完成,唱歌的过程都是没办法被标准化产品替代的。 所以,服务要比产品能更好的吸收线下流量的红利。 BUT!本质上,任何的线下服务,都可以弄成无人自助的服务啊,无人超市啊,无人电影院啊,无人大排档啊,只是听着就不对啊,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的无人项目? 什么样的项目可以做成无人自助类的项目?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