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原标题:去嵩祝寺开会,在张爱玲的书房读书,这样的共享你买账吗?
本文题图为 ELSEWHERE 创始人范阳。 北京正在进行史上最严厉的市容环境治理,最新数据显示,截止6月中旬,核心区共拆除违法建设6341处共27万平方米;封堵开墙打洞6193处。 大小胡同里曾经喧闹的煎饼摊、烧烤店逐渐销声匿迹,同时,一些隐匿在胡同深处被改造过的、颇具设计风格的小店、空间也面临着封窗甚至撤离的现实。 范阳穿梭在这些胡同中拜访ELSEWHERE平台上的入驻的空间时,会不住地发出感慨。他与这些空间主人非常相熟,走进去的第一句问候是:“还好吗,打算怎么改?” 范阳创立的ELSEWHERE是一个专属空间的预订与共享平台,与 Airbnb 类似,这个平台连接了用户和空间主人,用户在平台上可以按小时预订各类空间,平台按一定比例收取佣金;而与 Airbnb 不同的是,这些空间主要用于私人工作、会面、体验等,而非住宿。其中很多空间由私人提供——私人会客厅或建筑设计师工作室等,并非纯商用场地。 虎嗅随范阳拜访了几个在ELSEWHERE上共享的空间,有7平米大小的、由大杂院中的储藏室改造而来的冥想“小黑屋”,也有大栅栏边上、用一条“纽带”状曲面墙贯穿其中的四合院“扭院儿”,还有文物保护单位嵩祝寺院内,可用来几人开会的偏房。
冥想“小黑屋”改造前后
位于北京大栅栏排子胡同的扭院儿 这些空间们无一不印证着老建筑设计改造的流行趋势。中国人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从有房住过渡到了有更好的环境享受,其中不仅包括对功能性的需求,更增加了审美的体验。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电视综艺节目以家装改造为主题,看到有关自我改造原有房屋的经验帖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传播,看到书店变成了潮店……日本设计师青山周平在中国的走红更是人们对建筑设计加以关注的直接体现。 有趣的是,现在将“空间”、“设计”、“改造”挂在嘴边的范阳曾经从事的是一个与建筑设计完全无关的行业,理工科出身的他曾在纽约做风险投资,一边看着投行报告对房地产行业十万亿的预期,另一边被纽约这个云集着建筑师、艺术家的城市影响,2016年初范阳产生了回国在城市空间领域创业的想法。 城市人的“第三空间”,星巴克还够吗? 范阳不止一次地说起纽约对他的影响,他发现回国后接触的从事城市空间相关工作的朋友,很多都曾在纽约待过。在这个诞生了联合办公鼻祖 Wework 的城市里,人们不断探讨的不仅有居住环境、工作环境,还有除了这些之外的“第三空间”。 所谓“第三空间”,就是家庭客厅和办公室的延伸。星巴克就以“第三空间”为经验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人们在这里不仅是点一杯咖啡喝,还要在这个空间里社交会面、处理个人工作等等。 但范阳觉得,在消费升级乃至城市升级的大背景下,咖啡厅作为第三空间已经远远不够。在北京、上海存在着很多不为公众所知的个性化空间,这些空间拥有者往往不想将空间放在大众性的场地分享平台上,他们对价格不敏感,但会愿意有志同道合、或想欣赏他们空间的人来使用、交流。 Architizer CEO、TED演讲者马克·库什纳在《未来建筑的100种可能》中写道: “无论用途如何,建筑都是用来促进社交活动的有力工具。” 这层含义无疑赋予了私有空间分享行为更多的价值。 对于那些有建筑审美需求而无太多触达途径的用户来说,如此一来,他们朋友小聚、开小型会议、沙龙,甚至一个人放空独处,都能有新的去处,“第三空间”的范围大大扩展了。同时潜在的社交可能,也可能会让他们成为粘性用户。 范阳将目前 ELSEWHERE 上的空间应用场景分为3种: 1、会客厅:个人工作者工作、独处,或3、4人会面使用 2、会议空间:十几人使用的 3、多功能活动空间:公司发布会、大型会议可能有几十人或者上百人使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