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摩拜宣布又获得超6亿美元融资。与此同时,重庆一家名为“悟空单车”的共享单车却撑不下去了。就在摩拜宣布巨额融资的三天前,悟空单车宣布停止运营。这让悟空单车成为行业首家彻底退出的企业。 为了这个风口,悟空单车创始人雷厚义搭进去了300多万元,一千多辆单车也不见了踪影。当然,他也不打算找回来,“当做公益了”。 雷厚义是怎么被卷入进这个风口的?有哪些心路历程?又有哪些血淋淋的教训? 整理 | 周路平 编辑 | 王根旺 口述 | 雷厚义(悟空单车创始人) 1、为什么要做共享单车 一年前,我有了做共享单车的想法。 彼时,我是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之前的项目资金链断裂,没钱打车,于是经常步行跑业务,但效率很低,浪费时间。 二是在网上看到ofo的报道,觉得这是刚需,正好解决了三公里内出行的需求。 之前,我做过消费金融领域的小额现金贷。这个项目后来无疾而终,问题出在资金上,没找到放款资金,也没融到资。我找了几家投资机构,他们的评价很简单:消费金融领域没问题,但这个事情不是你们能做的,因为你们专业能力不强。 后来,我们转型做贷款流量分发。这个转型总算让我们重新活过来,口袋里有点钱。但流量分发也存在问题,拿不到用户数据,无黏性,基本盘不稳定,顶多做一两年时间。 于是,我们启动了共享单车项目。启动前,有人劝我说,摩拜和ofo的风头正劲,开奖,你做成的概率很小。还有人建议我做垂直领域,比如山地自行车或者景区单车。 但我喜欢赌,而且只赌大的。我自认为,既然能让一个公司起死回生,就有能力做好共享单车。 2、从零开始到归于沉寂 2016年下半年,共享单车行业的融资极疯狂,摩拜和ofo的架势真是不让后来者活。不过,j2直播,我在战场上没时间去考虑这些,能想到的就是尽快投产,拿到一张“门票”。 12月9日,我们开始做APP,并用20天时间完成了开发。我们第一站选在了重庆,为什么在重庆? 一是大家都认为重庆是山城,不可能做共享单车。如果我们做的话,就很具传播点。 二是重庆是我们的大本营,战略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总不至于连大本营都不投放车辆。 我们的单车投放分两批。第一批是试探市场,第二批是让市场知道悟空单车,占领用户的心智,拿到门票。 第一批是在今年1月5日,投放了两三百辆,每辆车加运费大约250元,总计花费5万元左右。 第二批是在2月底,我们投放了一千辆单车。我们向天津的一个厂家下了一万辆订单,交了30%的定金。这批车成本高很多,每辆约750元,再加上锁和物流成本,总计800万元左右。后来因为没有拿到投资,实际上只拿到1000辆单车,定金也打了水漂。 单车主要投放在大学城和白领聚集的写字楼,但这不是封闭环境,投放不久后就分散了。因为我们用的是机械锁,到后面车也不见了踪迹。 我们也开车去找,把车调配到人流量大的地方,但没用,第二天又散开了。这样反复几次,人工搬运维持了两周时间,发现效率太低,干脆放弃,打算下一批单车全部换上智能锁。 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的核心问题是供应链和融资,如果这些解决不了,就没资格去考虑运营问题。四月中旬,我判断这件事情做不成,一是融资没成功,二是合伙人模式也垮了。而后智能锁的研发,以及单车的投放就再无推进。当时担心引起动荡,投下去的单车还一直在运营,直到把合伙人的钱还完。 6月,处理完各项事情后,我们发布了一个停止运营的通告。 悟空单车前后运营的四个月里,累积一万多用户,收了一百万押金。最高的时候,每天日活两三千。期初用户也付费,收了四五万元,后来就免费骑了。截止项目关闭,我们总计亏损300万左右。 我们投放了一千多辆,最后只找回几十辆。我们也没有再去找,项目都停了,找回来干吗,就当做公益了。(大笑) 3、失败的背后 对于小公司而言,共享单车行业很残酷,头部集中效应太严重,资金集中,资源集中,比如供应链资源、媒体资源。摩拜和ofo等形成了巨大黑洞,后起的单车品牌成长空间并不大,只能做一些小城市。然而,如果做不大,你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想打这场仗,首先得有钱。我当时在网上给真格基金等投资机构都发了BP,基本上无下文,有好几家也回了,但都觉得我们做成的希望渺茫。 当时,我们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借鉴修高速公路的套路。过去,没钱修路就把路分成一段一段,让私人出钱修,然后让TA收10年的过路费。
(*悟空单车合伙人计划截图) 于是,我们计划通过合伙人的方式来撬动市场,合伙人投入资金获得单车所有权。这也是我们和其他公司不一样的地方。 当时,我还很乐观,目标几十亿,甚至也想过上百亿。但最终,意向投资金额只有三千万元,真正投进来的资金不到六十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