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影院也就是光碟,其实最初是电视行业B2B的生意,解决的是所有节目必须live的限制。1964年索尼和RCA开始制作录像带,但是太贵了。1975年和1976年,索尼和JVC分别推出两种主流制式的VCR. 90年代VCD推出,2000年代DVD流行,2006年蓝光和HD DVD高峰。 家庭影院严重打击了不光是院线,还有电视售卖市场。1980年代的票房下滑就被归罪于是家庭影院惹的祸。1992年,美国人花在家庭影院的钱是120亿美元,而花在院线票房上的钱只有49亿美元。2004年,DVD在美国卖出了150亿美元,比2003年上涨33%;反观全美票房只有90亿美元并且几乎没有增长。
家庭影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方式,比如可以跳过广告、在视频中间停顿、快进倒退等。最要命的是,录像带第一次附带了复制功能,产生了大量盗版。 所以电影公司的反应要比电视时期负面和激烈的多。就在索尼推出Betamax制式的录像带的第二年,迪士尼和环球就联合把索尼告上了法庭,说它帮助盗版。1979年一审判决出来,裁定录像带可以用,只要不用于商业。1981年二审判决把一审推翻了。最后,美国最高法院都搬出来了,在1984年判定“合理使用”录像带不违反。但是电影公司仍不善罢甘休,1986年几家大的公司联合起来在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面前要求,让VCR制造商想办法植入反盗版技术。 但是,电影公司真的不是傻瓜。他们一边诉讼,一边授权自己的电影在录像带上播放。1972年的时候哥伦比亚就曾尝试授权一家录像带公司,不过那公司一年后就倒闭了(心塞)。索尼被告上法庭的同年,派拉蒙就尝试录像带发行了。1977年,20世纪福克斯也加入了。 唉,讽刺啊。其实吧,关于盗版的法庭诉讼被驳回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电影公司无法证明家庭影院真的损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益。比如原告方之一迪士尼,同年在录像带发售和租赁上就获得了1亿美元的利润。 而且,家庭影院厉害的一点是,同一个内容可以被反复销售成不同版本。比如普通DVD一次,出了蓝光又一次,加了花絮、评论音轨等还一次;逢年过节周年纪念等等,还可以一次一次又一次。 到现在,电影售卖窗口期的排序是:院线,4-8个月后家庭影院,6个月后付费电视。 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因为看电影其实分两步。1.选片。2.看。互联网把“看”的这个部分大大简化了:
atv,奈飞究竟动了谁的蛋" src="http://www.wzatv.cc/atv/uploads/allimg/170618/14554333K_0.jpg" /> 其实, 传统电影公司也尝试过抓住互联网的机遇。 2002年的时候,索尼、华纳、环球、派拉蒙和MGM成立了MovieLink;迪士尼和福克斯成立了Movies,试图用互联网卖电影。不过他们犯了一个战略性错误,把价格定的和实体店一样高。这样怎么能和免费的盗版比啊——于是主流电影观众也就是年轻人都去下载了。5-7年后这些尝试宣告失败,总共花了1亿美元。 缩短的窗口期 其实即便奈飞不做,电影售卖周期已经在缩短了。下面是一个数据相对比较老的图,但是非常能直观感受窗口期的压缩变化:
除了互联网观影本身的优势,还有几个导致窗口期缩短的本质原因。 首先,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过去那种数个月几年的窗口时间分配,如果到现在,上一个窗口期所累积的产品效应还没带到下一个窗口就被忘干净了。这样的话,每一个窗口都要重新宣传一遍,导致成本大幅上涨。 普遍来说,“缩短”体现在4种操作层面: A. 各个窗口同时上映。 B. 院线过后其他非院线窗口立刻并同时上映。 C. 一些窗口提前院线上映。 D. 只做非院线售卖。 多方博弈 实际上,对片方来讲,非院线窗口不是敌人,所以他们可以推动缩短窗口期。甚至说,在票房不济的今天,其他窗口还是拯救收益的工具。甚至在家庭电影没落后,网络售卖是片方的一个重要来源了。 所以好莱坞高管也呼吁改革。比如去年11月,华纳CEO就透露正在和院线商量早日让影片走入家庭影院。福克斯的CEO也告诉媒体,他觉得传统的售卖周期很“疯狂“。就连发行方,比如英国电影发行协会,都呼吁发行商需要灵活地在最佳时间销售影片。不过现实是,如果你想打破僵局,你将寸步难行。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