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路遥 奈飞在美国最大的有线服务供应商面前获得了胜利。 根据莱齐曼研究集团 (Leichtman Research Group)市场报告显示,在美国,奈飞拥有付费订阅用户5085万,超过美国有线服务供应商的付费订阅用户数,它们只有4861万。 用户数据的对垒背后,更是“新旧势力”的正面交锋。 前一阵,70岁的戛纳对着95后奈飞 (Netflix)发飙了: 如果想继续来我们这儿,就得让你的影片在法国院线上映!并且,奈飞的人和logo都在电影节上被嘘声包围。 其实戛纳不是完全守旧。70岁的它是第一次将奈飞和亚马逊这种非电影业界公司作品纳入参选。戛纳解释说,这些作品入选是因为它们应用了“经典电影叙事手法”来讲故事,而不是它们如何和在哪里被放映。 那么为何最开始收录了奈飞的电影,后面又反对呢?大体一个原因是,戛纳后来发现自己背后的大佬很多都是院线方。于是他们处于了一个两难境地,面对着两个水火不容的对象。他们选择了一个自认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开刀。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奈飞太倔强,就是不肯遵守潜规则,在法国院线放映电影。因为如果遵守法国政策,它的电影只能在院线上映3年后才能在网络上放映。 所以,为何奈飞和院线如此对立?为什么一上院线等3年?为什么奈飞不行亚马逊可以? 我们先从等3年讲起。电影的院线发行其实只是所有电影发行 (售卖)的一个渠道而已,或者说叫一个窗口。整个电影售卖发行的举动统称电影发行窗口期。下图是2004年梦工厂的一个发行策略:院线——付费点播和家庭影院也就是影碟——免费电视。传统上,为了保护每个窗口的利益和收益最大化,窗口期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操作的。你看梦工厂这部影片走完全部流程,要7年。现在奈飞的尝试挑战(挑衅)就是在试图打破窗口期的时间限制,想要做到比如网络窗口和院线窗口同期上映。
下面我就来带你复盘一下,窗口期是怎么形成的。 你见过这么短命的产品吗? 为什么窗口期对于片方来讲是好的呢? 因为院线放映真的是太短命和畸形了。90%以上的电影在院线窗口都有着被称为“指数下降”的产品周期,像下图展现的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首周末和首周的票房如此重要,因为再往下就没啥可收割的了。 电影院线有点儿像寡头市场——几部大片主宰大部分市场份额。主要原因是观众对于新片的反映时间很短很快。所以 片方在院线窗口的目标就是:1.延长放映时间,比如《摔跤吧!爸爸》、《一条狗的使命》和很多获得秘钥延期偷着乐的影片。2.增高销售高点,也就是最短时间内多卖点儿票房。 结果就是,在电影售卖的整体盘中,院线其实占比非常少,非常少。
作为电影从业者,亲自体验一部作品耗费快则两年多则五年十年,然而推出曝光后也就一个月的生命就被人们抛在脑后,真心也是不容易。 院线第一次受到重创——电视普及 讲个故事,我们今天知道的电视这个词,技术从1876年就开始了,不过直到1940-50年代,电视才在美国普及开。 也就是这个时候,院线第一次受到了重创。平均每周看电影的人从1948年的9000万狂跌至1966年的2000万人。
看电视成为习惯后,人们就越来越宅了,懒得离开家去电影院。娱乐时间是有限的,电视偷走了属于院线的部分。 电影公司最开始是忽视的。养尊处优惯了,没反应过来。之前那时候是真好啊,atv,没别的选择,想看电影就只能乖乖进电影院。后来电视太猛了,片方就急了。1940年代末开始,各种针对电视的限制措施开始,比如禁止自家艺人上电视。 不过特别讽刺的是,也是内容制作公司通过拍摄电视剧帮助电视硬件普及。另外,电影公司开始在电视上大量投放广告,试图召唤人们再次走进电影院。 1950年代中的时候,片方突然醒悟过来——为毛要跟电视过不去呢?既然无法消灭,那就利用好了。于是他们开始把旧的电影都翻出来,卖给电视台播放,包括新片下映后也一起都卖了。于是,电影售卖的电视窗口形成了。 1972年,第一个付费电视窗口HBO诞生,又给电视窗口增添了另一种收益形式。 不过,电影公司特地让电视售卖和院线放映保持了时间距离,以保证两个窗口的利益最大化。 又来一个家庭影院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