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收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移动互联网报道、研究、服务为己任的第三方行业研究机构。 放眼未来几十年,有朝一日,很可能会出现一种外在系统,不但能够收集和分析源源不断的生物特征数据,而且在了解我的身体动态和大脑动态方面,能够达到连我自己都无法企及的水平。由于这样一种系统可以使政府和企业拥有对人类欲望进行预见和操纵的能力,因此将导致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发生重大变革。 那么它对艺术领域又会有什么影响呢?在人类对战日益兴起并且无所不知的电脑算法的过程中,atv,艺术会不会是人类的最后一道防线呢? 艺术的意义是将人类的情感相互连接 在现代社会,艺术总是与人类情感息息相关。我们往往认为艺术家能够开启内在的心灵力量,认为艺术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将我们与我们的情感相互连接,或是将我们内心某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激发出来。正因如此,当我们对艺术价值进行评估的时候,往往会依据它对情感的影响来得出评价结果,并且往往相信这是各花入各眼的事儿。 人类的这种艺术价值观成形于20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确切地说,是成熟于一个世纪以前,也就是1917年,当时马塞尔·杜尚买下了一个平凡无奇的量产小便器,然后宣称那是一件艺术品,并给它命名-喷泉,签上自己的大名,还把它送去参加一个艺术展。时至今日,世界各地有不计其数的教室里都上演过这样一幕,当给一年级的艺术系学生展示杜尚喷泉的图像后,随着老师的一个示意,atv,整个教室就如同炸开了锅。那是艺术!不,不是!是,就是!绝对不是! 在让学生们各抒己见之后,老师就会抛出一个问题,让所有的争论聚焦一点之上,“艺术究竟是什么?我们判定一件东西是不是艺术品的方法又是什么?”再经过几分钟的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之后,老师就会言归正传:“艺术凭人断,各花入各眼。”意思就是说,如果人们认为一个小便器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那么它就是艺术品。难道还有更高级的权威主体能断定人们错了吗? 而如果人们愿意为这样一件艺术品豪掷几百万美元——那么它就值几百万美元。归根结底,客户永远都是对的。 1952年,作曲家约翰·凯奇做了一件比杜尚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事,他居然创作了所谓的四分三十三秒(4’33)。这部作品本来是为钢琴独奏而作,但现如今也会被整支的交响乐团演奏,它一共持续四分三十三秒,期间所有的乐器都一声不响。这部作品鼓励听众观察自己的内在体验,借此审视何为音乐,我们对音乐有何期望,以及音乐与日常生活中的随机噪声有何区别。其要旨在于,定义音乐的是我们的期望和情感,让艺术不同于噪声的也是我们的期望和情感。 算法也将具备识别情感的能力 既然艺术经由人类情感定义,那么当外在的电脑算法比莎士比亚、毕加索或列侬更能了解和操纵人类情感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毕竟情感不是什么神秘的现象——就是一个生化过程而已。这也就是说,只要生物特征数据足够充分,计算功能也足够强大,那么电脑算法就很可能具备玩转爱恨和喜忧的能力。 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会出现一种机器学习算法,不但能够对你身上和体内的传感器所收集的生物特征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出你的人格类型和你的情感变化,并且还能够推测出某一首歌曲——甚至是某一个乐调——可能对你的情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最容易受到大数据分析影响的或许就是音乐,因为它的输入和输出都适用于数学描述。具体来说,音乐的输入是声波的数学模式,而音乐的输出是神经风暴的电化学模式。假如让一台学习机器浏览过数百种音乐体验,那么它将学会如何让特定的输入导致特定的输出。 假设你与男朋友刚刚大吵了一架。那么负责你声音系统的电脑算法就会立即识别出你内在的情感骚动,然后再基于它对你的个人了解和对人类的整体了解,开始播放为你量身定制的歌曲——既能与你的忧郁产生共鸣,也能让你的伤心不断回响。虽然这些特定的歌曲对其他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与你的人格类型却能完美契合。在帮助你触及内心深处的忧伤后,接下来电脑算法会播放一首全世界最可能让你振作起来的歌曲——或许你会在潜意识里将那首歌与某段欢乐的儿时记忆联系在一起,一段连你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记忆。这种人工智能的本领让所有人类DJ都望尘莫及。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