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奇心日报》之前对果壳创始人姬十三的采访中,他在解释果壳的“核心用户和外围用户”时,举到了科幻的例子,“真正看科幻小说的能有多少人?但是看科幻大片的有多少人?这就是外围跟内核,但你要想办法,去把那些看科幻的用户带进来。” 姬少亭赞成这个看法。她说,科幻是一个有可以,没有也无所谓的东西,而未来局所希望的达到的前景,也许是让科幻成为日常文化的一部分。
未来局日前发布的“三体宇宙”计划海报 不过,与果壳“源于社区,成于社群”的商业探索和反复寻求变现途径的处境不同,未来事务管理局所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充满诱惑力,竞争也更为复杂的新领域。 在出版方面,出版了《三体》的重庆出版社正把科幻当成一个机会。总编辑陈兴芜说,重庆出版社将致力发掘和推广更多的科幻文学作者。它的优势在于承接了《科幻世界》的单行本出版功能;新星出版社也推出了幻想文库,出版科幻作品,郝景芳的长篇小说《流浪玛厄斯》就出自这里。 2016 年,艺恩与未来事务管理局共同发布了一份《科幻影视行业白皮书》。白皮书提到,在好莱坞,科幻加超级英雄题材电影占到了当年票房收入的将近 25%,但在该类型投资不断加速的同时,它在亏损排行榜上也占据了相当大的名额。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中国观众之所以会关注这类影片更多是因为特效、动作场面,“科幻”元素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今年 1 月,国内接连引进了两部科幻电影《太空旅客》和《降临》,但他们的票房表现并不理想,分别不到 3 亿和 1 亿,即便后者的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作者姜峯楠(即特德·姜)也曾获得过雨果奖。 而对于中国科幻影视来说,类型不被市场接纳、缺乏头部 IP、原创内容类型单一依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一个名为中国类型电影创作谈的论坛上,编剧宋方金在演讲中谈到目前中国电影不会成功的两种类型时说道:“我的推断是在二三十年内,甚至在在座观众的有生之年内,中国的科幻片都不会成功。科幻电影的基础是科学,在这样一个科学意识匮乏的时代里,我们要拍科幻电影,这是非常‘科幻’的事情。” 但姬少亭并不同意这个判断。目前,未来局已经确定将深度参与到韩松的一部小说的改编作品中,在他们看来,这个改编团队对电影工业足够尊重,后续需要的只是更多的学习和磨合。 “虽然要我们拍出诺兰的《星际穿越》还需要很久,但我还是觉得,三到五年内,国内观众就能够看到比较及格的科幻作品了”。 “慢慢来吧”,她笑着加了一句,“未来事务管理局劝大家不要随意预测未来”。 题图来自:十五言、时光网
人工智能已经在预测谁会变成罪犯,这可不是好事 | 人工智能关键还是人①
今日头条正在抢谁的生意,百度,还是央视? | 广告市场发生了什么③
CES 在上海办了个很技术的车展,一起看看那些靠谱的和不靠谱的新东西 - 关注好奇心研究所,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