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几年前便利店的热潮还仅仅停留在行业内部,那么近一年来,这把火则烧到了行业之外,互联网、资本甚至地产商,都开始对便利店虎视眈眈,意欲分一杯羹。频繁在互联网领域使用的“风口”二字,现在也被用在了便利店身上。 虽然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多年,但罗森集团中国总裁三宅示修坦言,自己并不十分了解“风口”一词的具体含义,他只听过一句在中国非常流行的话: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不过,他认为当下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程度,“还没到能把猪吹上天的阶段,至多吹起了几只鸡鸭”。 如今,线上的流量红利增长空间有限,对用户争夺的战场逐渐转至线下。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前阿里巴巴CEO卫哲在2017年中国便利店大会上提到,2003年淘宝刚起步时,获得一位活跃用户的成本是2元~3元,而今天这一成本是100元,十几年的时间涨了50倍,互联网的辛苦程度不亚于零售业。便利店由于其网点密集、贴近消费者的特性,被看作是连接线上线下的绝佳场景,卫哲甚至放言:便利店是新零售的入口。 按照经验,凡是称得上“风口”的领域,资本无不一拥而上。今年同样被冠以“风口”的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已经遭遇资本的多轮疯抢。相比之下,便利店在资本界成了一个略显奇怪的领域——站在门外观望看热闹的居多,真正敢下手几乎没有。在传统意义上的便利店领域,至今只有Today便利店拿到了风险投资。 多位便利店从业者向《财经天下》周刊证实,虽然与资本有过接触,但最后都没有达成投资意向。 全时便利店总经理杨波透露,这几年谈过的投资机构多达几十家。杨波之前在日资便利店供职,2011年加入全时便利店,分别经历了外资和本土便利店品牌在北京的创建和成长过程。目前全时已经拥有360家门店,并成功进入成都市场。去年销售额增幅高达171%,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完成了去年全年的销售额。 无论是门店体验,还是业绩情况,全时都是最接近日资便利店的民族品牌,这也是资本感兴趣的地方。杨波说,“对方找过来的时候,兴趣非常大。讲完模式和经营状况,对方更想投了。但接下来我讲的都是未来长期发展的东西,对方想要的却是短期收益的东西。” 三宅示修向记者分析了中国投资者对便利店的心态——对于一家刚刚起步的便利店,他们的规划是第一年开100家店,第二年开300家店,同时各类硬件设备投放完毕,第三年就希望有大幅度的盈利,第四年就要上市。 “如果真的能实现,当然非常好。但是从目前的行业现状看,达成这样的目标非常困难。”三宅示修分析道,短时间内把店铺迅速开出来,往往意味着没有好好选址,很有可能选择了房租特别高的地点,继而导致盈利困难。就算一开始获得了风险投资,维持下去也很难。“或许意识到无法做到快速退出,影响了他们对便利店行业的投资决策。” 对于那些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的便利店,经营上已经积累了经验,尝试了教训,开始走上正轨。在寻找资本上更为容易,然而他们除了资金需求,还希望资本能在人才、技术等方面提供帮助。但是中国的资本长期关注互联网等领域,对零售业的指导有心无力。 “做便利店看上去好像挺轻松的,其实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琐碎和辛苦,大概反差太大,会吓跑一些人。”三宅示修说。 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是卖点 便利店在中国发展了20年,依然没有形成一家全国性的品牌。这也成为一些资本对便利店慎之又慎的原因。重庆7-Eleven董事总经理王坤认为,资本市场追逐的是已经“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独角兽企业,而便利店在中国呈群雄割据状态,各自为战,尚未看到有谁具备一统江湖的能力。“资本在等待一个可以快速复制的商业模式”。 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吕晃也认为,便利店相对比较分散,企业所在地主要是一些省会城市,但是现在这样的发展还谈不上规模,只能说是据点,“未来谁先进行全国性的规划,谁就能产生爆发性的增长”。 根据王洪涛的观察,现阶段资本更想看到一些能跟互联网嫁接的新概念,这样投进去才能有升值的空间。所以资本更关注创新型便利店,但是目前来看并没有做得特别好的企业。而庄辰超投资并创建便利蜂,或许为资本和便利店的结合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和可能。 便利蜂来势汹汹,知名互联网团队与便利店资深团队的搭配堪称史无前例。虽然目前只开出了5家门店,但在线上线下已引发数轮舆论热潮。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