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行业的压力来自于线上电商的冲击。尽管很多企业老板认为线下渠道依然奏效,但身边的同行一窝蜂进行技术改造,跟风花钱最少也能买个心理安慰。特别是这两年行业里已经有了成功案例,就更不能错过这班车。愿意花钱投入的公司,如今普遍在做线上线下和供应链集成解决方案。 医疗: 医疗行业技术升级的压力来自于政府。医疗本不是个对新技术落地态度激进的行业,但由于医疗是行政强管制的领域,如今政策号召改善就医体验,医疗机构采购创新技术就成了种硬性要求。换句话说,这钱不得不花。对于他们而言,利润和成本倒不是首要考虑因素,当务之急是建立患者数据库并实现跨医院共享。 金融: 在金融行业,在线支付的发展突飞猛进。分散、品类众多的小型理财产品上,在线金融公司眼睛抢占了传统银行的市场,类似京东金融、蚂蚁金服、东方财富,几乎垄断了共同基金交易。受线上竞品刺激,传统金融机构一方面急于采用新技术,另一方面又碍于监管不敢放开手脚。 那么万达和英特尔那台巨大而精密的数据商业平台是如何运作的? 基础原料首先是数据。迄今为止,通过网络金融方面的信贷、理财,万达财富,征信、快钱、零售、旅游、电音娱乐等业务板块,万达积累了2.6亿用户,3万个品牌的数据。 另外万达也在通过投资获取数据。譬如,2015年至2016年间,智慧停车的互联网公司ETCP总共拿到来自万达飞凡的20亿元融资,这家公司覆盖了500万注册用户。以及覆盖十多个机场Wi-Fi的迈外迪,做零售ERP的解决方案的海鼎,都跟万达经由资本合作达成数据共享。 采集数据的是一张巨大的物联网网络。每家万达广场里,有成千上万个你注意不到的传感器,感知并控制着温度、湿度、背景音乐、噪音、亮度等元素。万达在进一步发展一个名为“蓝海计划”的项目,希望未来在每家门店中放置一个智能盒子,将标签、摄像机等信息都集中在盒子里,atv,为商户提供数据。 但数据采集终归是件复杂的事,现阶段依旧摆脱不了堆人力的重模式。万达的设想是让商场里的6.4万名导购手动录入数据,给每个人开微店和网店,把产品3D化,对颜色、纹路等元素做上标记。 由硬件设备采集的数据被送入云端后,会通过模型描绘用户画像、预测爆款、精准推荐、优化物流,加上竞拍引擎可支持C2M模式。 万达首先在上海宝山、青浦、西安和柳州开设了四家实体门店,实验全新数字化的零售模式。万达网络科技集团总裁助理兼大数据中心总经理蔡栋透露,现有的合作品牌商和工厂有意在全国再开设100家这类门店以拓展自有品牌。 在内部跑通技术后,万达也想输出解决方案。比如Wi-Fi、Beacon、POS机,还有智能楼宇,慧云这类解决方案,万达正在向3000个飞凡商业联盟广场输出。 过去两年间,支付宝和微信一直在鼓吹给中小型商家“赋能”的概念,淘宝甚至走得更远,通过“中国质造”板块直接把制造业工厂提到台前。这种玩法给万达提了个醒,话语权就意味着钱。光靠商业地产赚钱,不如也把触角伸向供应链,以产业链资源聚合者的角色制定C2M的游戏规则。 为了区分于此前行业盛行的“互联网+”的概念,万达给自己的模式起名叫“实体经济+互联网”,从前万达只跟品牌和商铺打交道,现在它想用用区块链的方式去掉“专业品牌、自有品牌、工厂、代理商、批发商、实体店”整条产业链里的中间环节,改为用竞拍的模式做共享经济平台。 甚至,万达已经想好了利益划分模式:用区块链做数字钱包账户,在消费者付钱的时候立刻用智能合约分帐,做成三方或四方的区块链的智能合约。 本质上,这是终端形态的平台向产业链前端获取话语权的过程,万达想重新制定游戏规则。然而对于上游制造商,C2M模式需要对供应链进行改造,开奖,这意味着投入。要让产业链中的各方角色,特别是商户,来自己的平台拜山头,万达得先让他们实实在在地看见数据“赋能”的效果。 推荐阅读
焦虑、迷茫、失望、自救,这个时代下「投资人」的冒险故事 | 周末漫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