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百雀羚一镜到底的神广告已经过去一月,但无论是公关狗、广告人、还是营销大师(以下统称营销人),他们心中的那个梦想——做出下一个“百雀羚”1931一样的“爆款”的渴望却是有增无减。 只不过,上一条刷屏的广告,是网易云音乐的杭州地铁广告。 再上一条是去年新世相为航班管家策划的事件营销“4小时逃离北上广”。 当然营销传播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如果把上面的称之为全国级事件,那对应的还有下面的地域性爆点,比如五一小长假开了“丧茶”的饿了么又开了个“爱无能小酒馆”,同样在这一天,本人好友也分享了他在上海看到的分手花店。 然而,99%的营销人的99%的作品都石沉大海,连一个泡泡都没留下。这是为何?难道营销人的套路都不灵了? 今天响铃就来说说营销人不得不面对的4个残酷现实,说说为什么这些套路会不灵。 现实一:低转化不是公关的错,而是市场的过 此前,一篇题为《哭了!百雀羚3000万+阅读转化不到0.00008》的推文震惊了营销圈,大家讨论的焦点还是公关要不要设销售KPI,是不是该对转化率负责。而响铃却想说的是,低转化一开始就是市场犯下的错。理由有二: 1、多数公司,用户画像从来都是模棱两可 但凡是做商业,“目标客户”就是个逃不过的词,这也是影响转化的直接因素,有多少转化,就看被影响的用户里有多少是目标客户。然而,营销人有几个人真正了解过自己的客户? 响铃这些年的市场、公关工作经验告诉自己:现实中,有多少客户只停留在企业主的想象中,或是咨询公司的调研报告里。但一款产品到底要卖给谁,市场、销售人员甚至老板都会模棱两可的说“大概是这几类人”。 好吧,这里只有一个“大概”。 可笑的是,许许多多的人说要利用意见参考效应,即做口碑营销。 须不知这口碑营销凑效的两大前提是:a、提供意见参考的群体最好是目标受众的模仿群体,b、目标受众应该是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群体。但目标用户都没搞清楚,直播,何来意见参考? 2、市场都没有分清楚客户,公关传播就只能乱开枪 市场销售部门的“模棱两可”就导致了公关传播团队的“到处试错”,不过好消息是公关传播团队有一些预算,能容忍这种试错。 于是公关传播开始给自己制定了新的KPI:品牌效果,而非销售效果。比如这次百雀羚,如果算上微信平台、微博、客户端、网页等平台,曝光量估计在1亿以上,品牌效果成绩斐然,蹭热点做出10w+的自媒体、公关公司、百雀羚都风光无比。 但故事没有偶然,“守株待兔”者也别想在同一个地方再捡到一个兔子。 反过来说,成功活下来的前提是真正抓准了目标用户,从现象来看,就是这个团队能多次“重演”这种巧合,比如拥有86年历史的百雀羚,在这次广告前就有多次成功的传播案例,诸如百雀羚曾独家冠名爱奇艺年度IP大剧《幻城》,该剧在开播之前就已经达到超过2亿次的点击量。这个怀旧牌打到了百雀羚想影响的目标用户:年轻人的心坎里了。 3、精众营销的价值越来越明显 哦,对了,这种目标用户的失控是因为一个大前提:大众传播在向分众传播快进后,进入到精众传播。 原来分众思维是按照性别、年龄、收入、社会地位等维度对人群进行细分,以为这就是用户画像,这就是目标客户,但现在已经越来越“分不准”了。比如,如今个性化、品质化消费趋势,已经不是过度分众化的营销思维所能应对的了。 原来大家以为中国市场空间大是一个优势,因为中国有13.54亿人口,657个城市,还有广泛的县域农村市场,但现在变成了劣势,用户越来越看不到、看不清。 中国区域的差异、文化的多元、市场结构的复杂、消费者的多样化,产品品类、品牌的过剩,已经撕碎了让一个产品和品牌试图覆盖所有大众的梦想。尤其是在消费领域,依靠地毯式轰炸策略来撬开市场赢得市场地位变得不再可能。 反而是精众营销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因为他们有清晰的肖像特征:优越生活、高感高知、社交控/意见帝、尽享自我、锐意恒进和热心公益。他们有共同的标签:精选、精致、精英、精明;他们追求审美,却不是大众层面仅仅追求的“颜值”,他们把大众眼里 “符号”看成是“生活方式”和“配套”,例如时尚奢侈品,大众是要“成为他人”,一直在追随,而他们是要“活出自己”。他们常出没于中高档健身会所、时尚餐厅、品牌店、美容院等。在他们心中,品牌地位在下降,品质是关键。 现实二:不是创意不好,而是位置不对 很多人把项目没有预期的成功归咎于内容太平庸,执行太粗糙,时机不太对……却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 1、老指望内容惊天动地,不如问问自己广告撒在哪里 至少,在部分营销人眼里,所谓的营销,就是飙创意,但却从来不敢正面回答自己的“被浪费的那一半广告费”到底为何会被浪费。 殊不知做营销和做产品一样,都需要产品化思维,即坚持聚焦和长期持续投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