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工业体系更加成熟的好莱坞,完片担保机制保证了中小成本的影视项目能够顺利完成。保险公司为了保证投资人的利益,有权置换任意一个导致风险的责任方,包括导演本人。这就反过来,倒逼导演和剧组在开机前准备充分,对后期的每一个环节做精准的推算。“特效前置”是行业内的共识,现场拍摄只需要按照方案执行。 但在国内,很多剧组至今仍然把电影前后期分离制作。“前期一切都很灵活,天马行空的。你准备做后期的时候,才发现该花的钱和不该花的钱,都已经花掉了,片子可能拍得很烂,但你又不可能不让它上。所以前期所有的错误,都要有后期公司承担。可是本来要给后期的钱,往往到了后期又没那么多了。”谢宁解释其中的逻辑。 真正预算充足的剧组,可能又不会把特效交给中国团队制作,徐飞表示。因为一方面,国内特效公司的制作水准与好莱坞顶级特效公司相比确实还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作为宣传,好莱坞特效公司制作,听起来也更有噱头。 在利润回报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电影项目天然存在的周期性成了风险因素。一旦出现空档期,人员和设备空转的成本消耗足以把一家特效公司拖垮。 “每年你都能听到很多特效公司倒闭,然后很多新的特效公司开起来,但往往开了没多久也就关门了。”徐飞说。 为了应对空档期的风险,行业内的另一家公司“天工异彩”正把业务扩展到整个后期流程。特效、调光、声音、预告片、剪辑….各个环节都有所参与。靠着多个业务模块之间的联动,抹平单个项目造成的波动。
《择天记》中的巨人打斗 这种平衡并不容易掌握,特别是当你还不得不面对导演的梦想,“当你进入到那个创作的氛围里面的时候,你很难去拒绝导演。但导演不面对你商业上的东西,导演就是任性的,特别是到了后期。”天工异彩总经理常洪松说。 即便是好莱坞的特效公司,也需要解决经营上的问题。4年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几乎同期,为这部电影制作特效的团队Rythem & Hue宣布破产。 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成了电影后期制作一个艰难的现实。 改变 近三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爆发,行业排名靠前的几家特效公司基本都拿到了融资。 天工异彩获得了深创投领投的5000万投资,Base FX也获得了华人文化的千万级投资。相比之下,聚光绘影对外披露的融资额是最大的——1.1亿人民币。但投资方围海集团置换了41%的股权,成为了大股东。双方同时还签订了一个“对赌”条款:如果2年内聚光完成业绩,围海会把剩余的股权全部回收,或是增加投资比例。 与动辄数亿元的互联网行业相比,涌入特效行业的资金规模显然是个保守的体量。 资本对于特效行业有兴趣,但是兴趣有限。 1984年成立的“围海集团”是一家做海堤工程的A股上市公司,“围”出的“海”有1.8个新加坡那么大。从去年开始,围海开始把影视作为集团的第二主业发展。 “八竿子打不着的公司,也在投资特效公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徐飞说。与围海几乎同期,还有一些银行、医药行业的公司找到过他,他认为这源于影视市场的整体繁荣。 “所有行业都想在影视市场里面分一杯羹。” 对于风险资本而言,特效作为工具类的公司,增值空间显然还比较有限。最后入局的深创投和华人文化,投资的目的多是出于产业布局,而非单纯的财务回报。在投资Base FX的同时,华人文化同时还与华纳兄弟、梦工厂、IMAX成立了合资子公司。特效作为产业链下游的一环,共同完成整个产业的资源整合。 谢宁则认为,作为一门生意,特效是有潜力、有价值的。但作为一笔投资,特效行业是不具备大规模复制、快速盈利的条件的。 “特效不太可能出现独角兽。因为它是B2B的市场,你还是要一单一单地去谈业务。”谢宁说。 电影公司对于投资特效公司倒是颇有兴趣。常洪松告诉36氪,这两年,随着特效在电影项目中比重越来越大,行业内体量大一点的影视公司基本上都来找他聊过。 常洪松并不希望引入影视公司作为投资方。天工作为第三方公司,打开门做生意,有更高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如果股东中出现电影公司的名字,在竞争激烈的影视行业,非常容易把生意做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