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小波 最近,看到越来越多当初一起写代码的程序员朋友,成为了Team Lead,Tech Lead,Manager,Buddy,Sponsor,Coach,Trainer,Mentor。
我一方面为他们感到骄傲,骄傲他们走出了舒适区,从一名单纯的程序员,走进了培养者的行列。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感到担心,担心他们会和我刚开始那样手足无措。 去年6月,在工作的第8个年头,我加入了思特沃克学院,从程序员变成了培训师。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满脑子的困惑: 讲一天课嗓子会不会哑啊?哑了第二天怎么办? 学员觉得我的课很无趣怎么办?我会不会像高中的政治老师一样,成为催眠师? 学员在课堂上提出刁钻的问题挑战我,我该如何应对? … 第一次培训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与其说培训,不如说是演讲。一个人干巴巴地讲了一天,学员在下面不断地点头,偶尔一下点过了、碰到桌面才被惊醒,擦掉嘴角的口水继续点头。不过,从那次以后,我就再也不担心嗓子会哑了。为了增强自信心,我参加了「视觉引导工作坊」、「发声训练」、「幽默训练营」。甚至在做了10个月培训后,还自掏腰包参加了最贵的TTT培训。
我看到我的程序员朋友们,在成为培养者后,同样感到迷茫和困惑,因此想把我的一点心得分享给大家,期望能帮大家少走一些弯路。本文不谈为什么要成为培养者,只谈培养者应该具备的心态、可以使用的技术和一些实用的技巧。 成为培养者之后,在学员们一次一次的正向反馈中,我更加热爱这个角色。并逐渐确认了自己的使命: 成为一名专业的培养者,灵活运用培训、咨询、教练、引导、辅导等技术,身体力行地影响他人做出积极的改变! 如何解读呢?首先,培训、咨询、教练等都是技术,作为一名培养者,不应该限定自己使用什么技术,就好比程序员不应该限定自己是「Java 程序员」、「Ruby 程序员」一样。只要能发展他人,都应该为我所用。其次,我认为培养者必须身体力行。作为培养者,如果我自己都没做过,就教给别人,那是不负责任;我做过了却不持续做,说明我不是真的认同。我特别信奉一句话: The day you stop learning, the day you should stop training. 如果我自己都不学习、不成长,怎么能要求别人学习成长呢?再次,人只能改变自我,没有人可以改变别人,我只能改变自己,从而影响别人。最后,积极的改变。不能仅仅限定为教技术,心态的变化、习惯的养成比学会具体的技术要有价值的多。 心态篇培养别人的过程就像是把水从一个瓶子倒入另一个瓶子。首先需要打开对方的瓶盖,打开瓶盖就是建立信任、安全感。让学员知道凭什么要跟我学、跟我能学到什么、学了有什么用、我会如何教、他需要如何配合等等。其次,如果直接对着对方瓶口倒,大部分水都会流出去,因为对方的瓶子有瓶颈,那就是学员过去的经历和经验。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才能把水又快又多地倒进对方的瓶子。所以,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运用发展他人的技术,才能影响他人做出积极的改变。 不必等自己成为专家,才开始培养别人。 培养者应该放低自己,不是「教」什么,而是抱着一种「分享」的心态。当然,你需要对自己所分享的知识有判断力。大海之所以能纳百川,就是因为它把自己放得足够低。 如果总觉得问题在别人身上,就永远无法提高自己。 刚刚开始做培训时,有个问题让我夜不能寐:学员不跟我互动。我提出一个问题,没有人回答,我想请学员做个分享,没人愿意站起来。于是我抱怨学员不够积极主动。时间长了,我意识到根本不可能遇到一班积极主动的学员。我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于是我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一位前辈,他的答案是:从始至终都要建立相互信任、轻松的学习氛围。当我自己做出了改变(详情见后面的技巧篇)后,再也没有冷过场。
程序员善于发现问题,而培养者需要善于发现亮点。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