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对此的反应是,推出“ 7 日退款机制”,让用户能够对不满意的 Live 要求退款。同时用户可以对 Live 进行评分,并且像淘宝一样给出好评差评。类似于淘宝的“信誉度”设定,用户除了可以看到此次Live的评价之外,还可以看到此前对发起者 Live 的总体评价。 不过,知乎 Live 上的知识产品毕竟不像淘宝一样有明确预期,为了帮助用户更好的评价 Live 内容,知乎未来将要求知乎 Live 发起人提供明确的大纲、章节,不仅发起人需要按照大纲授课,用户在查找这个内容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大纲进行更结构化和具体的评价。 第三,是完善监管机制和价格机制,建立市场秩序。目前,申请 Live 时需要填写 Live 主题、分类、自我介绍、主题介绍、提纲、金额等信息,均为对外展示所需内容。金融、法律、医学、心理学仍需提供相应的资质才能开 Live。如寻医问药等部分涉及健康风险或其他涉及国家法律的内容,知乎 Live 不仅设置了基本的审核门槛,而且用户可以举报。 在价格方面,知乎 Live 也作出了一定的预防措施。知乎目前给Live的价格下限设立为 9.9,同时要求 Live 发起人提供一定额度的保证金,防止低价位的 Live 扰乱生态,而新手申请过高的 Live 价格则需要经过专门的运营人员进行评估。 不过,尽管知乎一再表示 “ 知识市场 ” 目前并不以营收为目的,但知乎还是明确提出未来将收取 30 %的 Live 流水费用作为运营收入。(但目前仍会补贴 20 % 给 Live 发起人,实收 10% )。知乎 Live 未来还可能与机构合作推出机构 Live ,这不禁又令人想起了淘宝之后的天猫。 行业观察:知识付费淘宝化,还是知识付费下半场? 知识付费发展一年之后,目前进入一个火热的阶段。但机遇与泡沫并存:主要媒体形态(文字、音频、视频、直播)和产品形态(一对一问答、付费订阅、付费社群、在线咨询)均已逐渐成熟,用户新鲜感也已过去,不仅对部分知识产品预期下降,甚至一些知识IP也存在着名不符实的情况。这些,再加上一直有的“知识付费无用论”,这使得知识付费遭受越来越大的质疑。 实际上,“知识付费无用论”的根本问题并不是“知识产品无用”,而是“知识商品无用”。知识付费之所以有前景,其本质在于能够把近乎无穷的零碎知识资源转化为商品投入运作。但产品和商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产品是石头,商品是锤子。成熟的商品经过无数次的交易,经过市场的锤炼和用户的检验,才有最终的形态。而筛选出这些真正有潜质的商品,除了需要时间而外,也需要合理的市场机制。 然而,如果以商品交易的角度审查目前 2017 年初的知识付费平台,会发现它除了一个支付手段以外,实在还是个半成品:没有明确的商品导航目录,没有合理的筛选、排序,没有维权方法,没有品质保证,没有售后服务,甚至没有一个清晰的使用说明(不光是“怎么听”,还应该是“怎么学”)。买知识产品不像去正规的市场交易,倒有点像玩手游一样去 “ 抽卡 ”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大量引入大 V 和新的品类,只能造成用户体验的进一步下滑。 知乎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无疑代表了第一批知识平台的清醒态度。 “ 知识市场 ” 概念,实际上是向早期的淘宝学习,通过对线上电商的模拟,补齐了目前的知识付费的短板。需要了解的是,淘宝化未必是知识付费的唯一模式。(知乎选择淘宝,是因为知乎六年以来提供的极为丰富的知识内容、品牌声誉和用户流量。也是因为知乎不强调顶尖大V,更注重专业人士的运营模式)但知乎试图解决的这些问题:如分类推送、内容筛选、内容标准化、用户评价,一言以蔽之,怎样规范的完成知识产品的商品化,或许才是未来知识付费下半场的更重要的战役。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