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loudera公司招股书可以看到,截至2015年1月31日(英特尔投资入股之后),公司向公司员工和高管授予的限制性股份的平均价格不低于每股26.16美元,虽然没有达到英特尔每股30.92美元的投资价格,但与15美元的首次公开发行价相比,行权的员工在上市当天就已经亏钱了。 此外,过高估值过后,如果公司或员工发现原定的行权价格过高,激励对象根本不愿意行权,譬如,Cloudera限制性股份的行权数字从2014财年799,552股的直线下降到2015财年的48,306股,这样,往下调整行权价格就势在必行,截至2016年1月31日,该公司向员工和高管授予的限制性股份的平均价格已经从前一年度每股26.16美元的平均价格下调到了19.25美元。但可以想象,这样节节下滑的行权价格必然会对在前激励对象造成不良影响。 该公司还在招股书中披露,公司在2017年3月5日向员工授予的期权的行权价格为每股17.85美元,明显高于IPO发行价格,这样的高估值高价格的期权激励对员工来说最多也只能说是可有可无。 独角兽为什么对上市这件事推三阻四?
Cloudera其实并不是近年来第一家流血上市的公司。据报道,移动支付公司Square在2015年底就是流血上市,IPO市值29亿美元与上市前高达60亿美元的估值相比也是腰斩,现在这家公司市值约为67亿美元。其他类似案例包括云存储公司Box在上市时也遭受了估值的折损,至今仍徘徊在私募融资给予的估值之下。 Cloudera的竞争对手Hortonworks也有类似历史,直播,这家公司IPO时市值约为6.62亿美元,而上市前私人市场估值接近10亿美元,至今这家公司的市值仍然犹豫在8.6亿上下。 2016年冷清的美国IPO市场已经在新的一年出现了回暖迹象,但是之前几年火热的私募投融资已经让很多估值冲天的独角兽骑虎难下。到底是折价上市让投资人和其他股东获得流动性和公开市场套现机会?还是继续在资金充裕的私募市场继续融资,尽可能避开挑剔和多疑的公开资本市场?这可能是很多估值高企的独角兽不得不直面的困境。尽管有些受损的资金开始警惕初创企业的投资,譬如:之前投资二级证券市场的共同基金在所投资的独角兽估值下滑甚至关张之后不得不计提损失,甚至有著名共同基金向自己的投资人书面承诺不再投资创业公司,但私募融资市场上各种资金仍然非常充裕,而且似乎更加扎堆独角级别的中后期创业企业,这样,这些独角兽公司的估值就可能会被追捧到更高的水平。除非有业绩等公司表现的支撑,否则继续攀升的估值可能会让公开资本市场更加担心这些独角兽公司估值的合理性。 除了Uber和Airbnb这样的超级独角兽之外,市场上还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类似于联合办公空间WeWork这样的独角兽,它们能够不断从私募股权市场大规融资,短期内根本不需到公开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这让不免担心估值节节高攀的潮流会不从2014-2015年的全开花演化到当前资本扎堆的中晚期独角兽企业群体。 有媒报道,WeWork很快就能完成3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可能超过2017上半年美国公开资本市场上除Snap之外的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融资金额,有了这样的资金储备,自然短期之内根本不需要着急考虑上市融资。 估值接近85亿美元的音乐流服务公司Spotify所考虑的上市道路也印证了独角兽公司的处境:厌恶上市融资,但可能又面临上市获取股份流动性的压力。媒体报道称,这家瑞典创业公司在考虑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而不是首次发行新股融资IPO上市,也就是说公司上市时可以不发新股、不募集资金甚至都不聘请承销商,但直接上市后让股票获得流动性,投资人等股东有机会在公开资本市场退出。 尽管这种方式乍一看的确能让估值过高的独角兽规避流血上市,但最终还是要面对公开资本市场对高估值的严格审视,只不过最终审视结果从IPO发行价转移到直接上市后每日的股价上。 最终看来,创业公司每一轮融资只不是公司有生之年的一次次小考而已,而每一轮融资的估值就是小考成绩,集中突击拉高估值获得小考胜利并不意味能在IPO大考中成功,更不意味着就能挺住大考之后股价的长期考验。更可怕的是,平日小考时如果过分拉高了成绩(估值)和支持者(如投资人和员工)的期望值,反倒可能影响大考(IPO)表现,甚至在成绩不理想时让支持者遭受沉重打击。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