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陈鹏云曾创办财客。在获得越来越多资金后,他想要做一个资产端实现闭环。汽车金融是他选择的方向。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汽车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汽车金融渗透率刚刚突破20%。 和花生好车类似,来用车在去年3月开了自己的第一家直营店。上线一年多,其规模拓展至30多家,贷出2600多辆车。创始人陆雨泉称至今为止只丢了一辆车。陆雨泉此前曾创办共鸣科技,切入了资产撮合交易领域,拥有风控和催收等业务团队。 来用车还有一位专门负责资金合作的副总裁,每天都在找资金方谈合作。这是这类公司必须要做的事,如果资金通路太过于单一或者资金成本太高,开展这项业务就会缺乏竞争力。 “我们现在的资金合作方主要是四五家P2P公司。”陆雨泉告诉创业家&i黑马。去年,来用车80%的资金来自Formax和铜板街。用户购车贷款年化约16%~17%。 “目前,P2P端融资成本在7%左右,给出的贷款利率成本在10%以上,甚至是13%~14%。”点融创始人兼联合CEO、投资人郭宇航告诉创业家&i黑马,“除非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用户对利率不敏感,或者没有能力去计算利率,否则这样的成本还是挺高的。” 这或许也是汽车金融公司将目光放在三四五线城市的原因之一。在一线城市,银行和汽车厂商早已推出汽车金融业务,往往会提供较低的利率甚至零利率贴息,以促进销售。4S店则主要靠提供售后服务盈利。 在进入一座城市前,来用车会首先对其4S店的运营状况进行调研。 “我们要看当地4S店的生存情况是什么样的,4S店活得越不好,我们就越喜欢。”陆雨泉说,来用车的收入已经比4S店高出很多,大概是后者的两倍到三倍,比较惨一点的4S店,甚至8倍都有可能。 相比于4S店建店成本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来用车建店成本控制在20万元内,每个月以新开10多家店的速度扩张。目前,来用车单店平均月营收为100万至150万元,今年的目标是做到月均200万元。花生好车的开店成本在10万左右。 采购车辆的批零差,保险的抽成和用户贷款的利差,是这类公司目前的主要赢利点。其中,来用车通过向整机厂集中采购车辆到零售,按照车型的不同能够获取3.5%~10%的利润空间;与保险合作,可以获取30%~50%的销售提成。 未来,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利差这部分的收入势必会减少。这类公司也很难拿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较低利率的资金。 不过,即使利差消失,陆雨泉似乎也并不担心。他认为,在后市场部分的收入完全能够弥补损失。比如,要求用户到指定的汽车保养店进行车辆保养,来用车就可以从中轻松赚取30%~40%利润。 “这样的成本能够挣钱,除非是超畅销的车型和销售能力。”郭宇航说。 来用车每个门店标配13名工作人员,其中10名销售,1名门店经理,1名风控以及1名车务。花生好车与之类似。 为了把车卖出去,花生好车的销售人员要承担更重的工作。不同于4S店等客户上门的“坐销”,花生好车更多是“行销”,销售人员基本上是哪里人多去哪里。商场、社区,甚至是乡村放电影的小卖部都是他们行销的场所。 行销的目的,是找到有购车想法的人,尽管他当下的资金并不宽裕。这也就要求销售人员要有引导能力:只要客户有想法,就为其推荐分期租赁的模式,将需求提前,转化成目标用户。 “不管是叫做融资租赁也好,还是汽车分期也好,把客户弱的需求推到现在,这就是我们的价值。”陈鹏云说。 车抵贷:隐藏的服务费 “很多资本不懂,呼吁消费,跟国外比。美国渗透率很高,路面上跑的一亿辆车,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是消费车(分期),中国百分之七十是全款车。这个是历史遗留问题,大家的观念里普遍觉得分期没什么必要。”车贷贷创始人高嘉希告诉创业家&i黑马,汽车金融渗透率不会通过买车分期获得较高增长。相比于融资租赁,他认为,车抵贷才是汽车金融里最大的生意。 高嘉希是一位连续创业者,早些年做过网吧启动增值广告,团购和位置社交乐播等业务。这一次,他想要做一个稍大一点的生意。在寻找有机会出现上千亿交易量规模的领域时,他找到了汽车金融。由于并不是金融科班出身,他在消费、信用和抵押这三个业务中,选择了自己能看得懂的抵押。 相比于非标品,标品能够更快得产生规模效应。而符合小额分散的标品也就只有车了。 从去年3月份至今,车贷贷的业务已经拓展至11座城市13家营业部,累计放贷7亿元。 车贷贷的营业部大多位于写字楼内,200多平米,配备30多人的团队。这其中,销售人员占六七成,其余为风控和职能人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