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ofo 接入滴滴出行,共享单车迎来了平台入口之争,战事行至中场。而另一边,共享充电宝正处在比单车更迅猛的风口中心。 风口外的人对共享充电宝的疯狂疑虑重重,并试图理解和揣测这件事背后的逻辑和奥义。为此,36氪首期风口汇请来了这个行业里的头部玩家,以及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投资人,他们分别是小电科技创始人兼CEO唐永波、Hi电科技创始人刘文源、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红点中国合伙人张涵以及祥峰投资合伙人赵楠,由36氪资深分析师杜暮雨主持。 你对共享充电宝的疑问或许能在这里得到解决,以下是风口汇实录,enjoy~ 36氪:共享充电宝的思路从何而来? 小电 唐永波:之前我们做的是人力技能共享,去年 8 月58 同城投资部的人来杭州聊项目,头天晚上我手机没充上电,碰头的时候手机就自动关机了,当时就觉得移动充电宝是个刚需。后来花20多万请人做了数据调研,加上自己焊了一些产品贴上二维码投出去做测试,觉得有机会。 Hi电 刘文源:关于共享充电宝,我认为有这么几个点:首先是中国在线支付在腾讯、阿里两家巨头纷争后,形成了良好的格局,为线下共享充电宝发展提供了整体大背景;其次是参考滴滴、快的的 C2C 共享模式,这类模式需要平衡供给双方,如果不烧钱,很难形成规模,用户的获取速度甚至比不上流失速度。而 ofo、摩拜出来后,我们看到供给方是可以自主决定的,只要找到需求方就行;再次就是所见即所得,用完即走。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共享模式需要找到一个成本低的东西,才可以大规模布点,以及模型要足够好,并拆解到最小的服务单元,才能滚动得比较快。 36氪:目前铺设速度是怎样的?为什么很多人说还没看见共享充电宝? 小电 唐永波:我们打算这个月在全国 30 多个城市落地。但创业者不要被投资人的速度影响。不是说投资多、轮次多,速度就要快,充电宝这件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处理。小电的产品在 1 月份就出来了,只是一直没推。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前面的坑填不满,开奖,越到后面欠的债就越多。调理考核机制、供应链、运营支撑平台、内部协作系统,内部发生好的化学反应之后,才能应对市场的挑战。 我觉得要做到北京150万台、全国4000万台,才能实现人人都不用再带充电宝的效果,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年中陆续会有一些城市实现。 Hi电 刘文源:充电宝这件事在前期要做充分的准备,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要一点一点去抓,CRM 系统这类配套都要准备好。从中国的人口红利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线下看不到很正常,说明还有增长。 36氪:共享充电宝这轮风口的进展速度、融资速度远超共享单车,是因为资本效率变高了,还是有其他因素在推动? 红点中国 张涵:当一个新项目有对标模型的时候,资方对这个项目的理解和调整都会更快、更容易,而全新的模式则要花更长的时间去理解。从过去一年多整个共享单车市场的发展来看,共享充电宝这件事也可以去重演一下。资本越集中对创业公司发展来说更有优势。所以共享充电宝的这轮速度加快其实和共享单车的成功有关。但我觉得大部分机构最终在做决策时,还是需要考虑项目具体的模式,早期项目主要就是看市场、团队和产品。 具体而言,首先是需求:目前智能手机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充电宝的需求在短期内还不会受电池技术提升影响,需求还是很明显的,同时 90、95 后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和 80、70 后不一样,即使家里有充电宝,他们很多时候还是不会带出去。 然后是模型本身:拿来电来说,团队不是互联网出身,但他们做的比较早,积累时间也长,虽然资产比较重,但其产品成本、客单价、运营成本等都比共享单车低,模型更健康,且在大、小场景下都有发展空间。重资产不见得是坏事。 资本起到封住通道的作用,避免更多的人进入这个市场(浪费资源)。另外,来电1月份聊的时候融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了,但最近两个月才报出了(报道有滞后性)。其实市场情绪的曲线不是一直向好的,目前情绪高涨期相对已经过了。 祥峰投资 赵楠: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大多数VC投项目不会去追风口,不会因为这个项目是风口就产生积极判断,主要还是看需求和单体模型,切入模式、商业延展性也很重要。具体到充电宝,不管是小电、街电还是来电,都不是在媒体报道之后一窝蜂去做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这个市场一开始的投机属性并不强,但不妨碍现阶段催生了很多投机行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