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0日,汪祥斌在知乎上写了一篇文章——《DE的数据商业化反思》。 作为DataEye 的CEO ,汪祥斌写下这篇文章时,公司已经成立三年多,最为外界熟知的标签还是“针对游戏的第三方数据分析服务平台”。 相比于三年前这家公司成立时,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环境早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应用商店渠道式微,流量开始去中心化,大量游戏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但流量成本却居高不下。 三年之中,汪祥斌带着团队做过不少“数据变现”的商业化尝试,j2直播,他们研究过智能汽车这样的新硬件载体,也推出过游戏安全的产品,最终选择了流量去中心化背景下的游戏广告投放服务的生意。 他们能玩转这门生意么? 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如火如荼。当时有人跟汪祥斌分析,流量会越来越聚集。 当时,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汪祥斌的赞同。 在他看来,2015年智能机红利已经逐渐消失,虽然每年仍有亿级出货量基数,但增速已经开始放缓;基于智能手机出货红利的应用商店模式,也将受到冲击;未来的流量一定是去中心化的。 现在,这一观点已经逐渐被接受认可,而这两年DataEye的报告也已经证明了这一趋势。 不过这时,汪祥斌的判断更加激进,“多则几年,少则一年,应用商店的模式一定会被淘汰 ”。 做出这个判断时,恰逢腾讯应用宝筹备多时的7.0版本改版上线。除了应用分发,也在尝试将网上购物、影视、电子书等资源容纳其中,为用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与价值。 事实上,这背后反应的都是应用商店都面临难题——流量大幅下跌,原有模式难以为继。应用商店往往只在手机买回来第一个月能够保持高打开率。相比于在应用商店被动接收全部类型游戏推荐,用户或是倾向于主动搜索,或是被各类“精准推荐”内容服务。 这意味着,用户的行为发生了变迁,原有的分发形式竞争力在下降了。 2016年,中国游戏行业掀起了一股买量热,广告平台成为获取用户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艾媒咨询(i iMedia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DSP的广告投放规模已经达到235亿,移动DSP的广告投放量达到130亿元。 汪祥斌预测,未来手机分发甚至很可能连入口都没有了。依据之一就是他的观察——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将注意力投向内容分发。百度今年甚至将内容分发作为了公司最为重要的战略之一。 对游戏公司来说,这意味着机会的公平化,大量的公司被拉到了同一起跑线,花钱买用户可能是未来的大趋势。 对DataEye来说,这意味着这是商业化的一个重要机会,因为对于数据公司来说,流量越分散,商业价值就越会突显。 二、游戏买量的新生意 当游戏公司被买量拉到了同一起跑线,市场竞争加剧,买量成本必然水涨船高。DataEye 2016年监测的数据显示,游戏行业流量的成本全年增长近3倍。 对大量游戏公司来说,问题就变成了如何高性价比广告投放。 这恰恰是DataEye的优势。国内DSP平台众多,直播,渠道中心化被打破,新的DSP平台不断涌现。如何能通过数据提升广告投放的质量与效率、降低广告投放的风险,的DataEye,具有不小的优势。 2016年初,DataEye开始转向游戏推广与分发的服务支撑;2016年底陆续推出相应产品。目前,正在与一些游戏厂商、广告分发平台进行相关合作。 一般来说,游戏厂商的广告投放多依靠于自身或者业界经验,具有主观性,也往往意味着前期可能会产生一系列沉没成本。DataEye则将这一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根据游戏类型、推广成本,挑选适合的渠道,降低试错成本。此外,基于过去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及用户画像,可以帮助游戏厂商更有针对性的精准投放,避免盲投,提升投放效果。 目前,DataEye的这一服务还在探索期,暂时还没有可以公布的统计数据。2016年时,DataEye曾和一些客户合作,做媒体端定向挖掘、精准投放,当时已经可以将成本降低一半左右。 DSP平台的商业逻辑一般是低买高卖,赚钱流量的差价。但DataEye的定位并非是DSP广告平台,而依然是游戏厂商的服务工具,是提升平台投放效率的工具。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商业模式和定位,与汪祥斌和DataEye对游戏行业、数据行业的认知密不可分。2011年,一手创办了开源社区Joomlar的汪祥斌加入腾讯,在互动娱乐部门,从事游戏组件及运营支撑系统的研发工作,也支持过多款知名游戏的运营工作。2013年7月,从腾讯离职创立DataEye,也是一直在做游戏行业的基础数据服务。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