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饭碗”时代,人跟单位终身捆绑,毫无疑问禁锢了就业者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但现在,问题完全反过来了——流动性太大,就业者无法对行业做深入了解,也很难在行业里形成积淀,总是浅尝辄止,纷纷成为“流水的兵”。 刺猬公社 |金木叶 前不久,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陈晓楠加盟腾讯,出任腾讯网副总编辑。我和同事去了她在腾讯的新办公室,独家专访了她。毕竟是电视主持人出身,她很善谈,三个小时下来,她讲述了从北京卫视到中央电视台、再到凤凰卫视和腾讯网的历程。 另一个同事听了她的故事,点评了一句:“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 我听后一震,觉得这句评价太到位了!传播格局剧变之后,确实有太多的传统媒体机构走向低谷甚至衰落,成了“流水的营盘”。但优秀的媒体人,仍然能在新的平台发挥自己的价值,用现在流行的话语说,他们就是“行走的ip”。 但即使传媒机构没有走向衰落,也可能变成“流水的营盘”,因为选择权在就业者手中,跳槽太普遍了。跳槽的原因很多,比如: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喜欢老板;不认同公司价值观;跟同事搞不来;报酬太低;觉得没发展前景;工作太忙了或者太闲了;要生小孩了;不想在大城市呆着了……或者仅仅是,想出去玩一趟! 自从打破对国有或集体单位的身份依附后,中国的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就开始呈现持续爆发的特点,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就业者。跟以前的“铁饭碗”比,在这些组织就业,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就业的自由度大大增强,很多人开始在不同岗位间迁徙,“铁打的营盘”变得很飘摇。 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edIn)2014年发布的《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显示出了一个跟大家刻板印象不一样的结果:原来以为美国人换工作频繁,结果发现这点也比不上咱中国人。 数据显示,中国职场人士的跳槽频率显著高于美国,大部分人工作不到一年半就准备跳槽。报告还显示,中国职场人士的平均在职时间为34个月,相比美国的56个月,几乎短了两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报道,(LinkedIn)发布的《2016年中国人才趋势报告》显示,在中国,只有 13% 的职场人士从事本行业超过 20 年,而全球平均水平是 17%,北美地区则是 28%。95%的中国职场人对工作机会持开放态度,位居全球首位。 根据领英的调查,近五分之二的中国职场人士认为在目前公司工作不会超过两年。 所以中国才是跳槽大国!而且,这不是传媒业的新问题,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从代价差异上看,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大数据看就业》,在跳槽的白领人群中,90后占到了52%,开奖,80后紧跟其次,占38.1%。相比之下,70后则相对稳定,跳槽人数只占3.9%。 代际差异果然很大! 当然,年轻人跳得更快,这点也不难理解,因为年轻人毕竟在找定型的过程中。资料显示,2014年英国伦敦新人文学院的最新研究发现,英国的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24岁前都会最低转化一次职业方向。其中,十分之一的毕业生曾换过3份工作;三分之一平均每3到6个月就跳槽一次。 跳槽并没啥了不起,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就业者都能像陈晓楠那样,从“流水的营盘”里成长为“铁打的兵”,相反,“流水的营盘流水的兵”才是当下最显著的现象。 因为团队需要招人,我在近几个月里面试了四五十个人,其中有工作经验的,atv,十之六七都是刚毕业不足一年就换过工作的。 见到的最极端的一个,毕业才半年,来应聘我们团队时已经是她第三次换工作了。此前的履历中,有一份工作她只干了一个月。面试的四五十人中,仅有一人在同一岗位的工作年限超过5年。 这些爱跳槽的年轻人入职后,稳定性也比较差。那个工作半年换了3份工作的,在入职我们团队一周后,即以不适应为由提出辞职——所以,毕业半年,她已经换了4份工作。简直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其他毕业后没多久就换工作的,也无一例外地很快出现了稳定性差的问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