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举个例子就像我们当时想喝水,但是没办法,我们得自己建自来水厂,铺管道,我得有底层控制器的硬件和软件。于是2009年开始成立两个子公司,专门做控制器的硬件和软件,像华为的手机芯片,从自来水长来讲这个管道就是软件,所以基本上全部自己做的。 第二,我们一共投15个亿在这个上面,这个难度在什么地方?第一你投的资源太大,花的时间特别长,战线拉的非常长。回过头来讲,三一还算一个比较有实力的企业。传统企业最大的痛就是在传统的IT的解决方案下面它花的钱太多,需要的时间太多,需要的团队成员太多,所以它是一个不可以持续发展,不能够普惠,普及到所有制造业里面的。这个挑战是针对我们所有的制造企业的。 第三,我们跟腾讯合作打造根云平台。但这些能力它都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你只不过搭起来了一个好用的IT的平台,一个IT的能力而已,真正的重心在于怎么理解我的产品,怎么服务好我的客户,怎么通过对行业的综合理解做好我产业的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用云的方式把这个能力全部建好,也就是说把自来水长修好,管子铺到制造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门口,你想喝水开开水龙头就可以了,这样就能集中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整个中国制造业就会有很高的提升。 刘湘明:人民日报现在在打造一套中央厨房的概念,就是面向未来的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您觉得这套体系有着什么样的优势和前景,会给未来媒体带来什么样的变革?这样的体系对制造业的发展会不会有一些启示? 陈川:首先媒体行业从转型面临的挑战来讲,实际上可能跟传统制造业是非常相似的。我们既有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的技术和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冲击。另外一方面在重复的低端的产能,这方面基本上跟传统制造业局面是很相似的。 媒体行业在过去的几年已经在大力向互联网转型发展了很多新媒体,包括在网端,各个方面的端口和通道的建设。但是我们看到,实际上媒体行业在优质的内容产能,生产的效率,传播的效率包括我们的用户连接以及在面向互联网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这方面一些能力的创新和重构实际上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痛点。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这个名字叫的特别响,实际上我们自己内部是把它叫做全媒体的平台,因为中央厨房从字面意义上去想,它更多的是如何去解决媒体在内部跨版块的内容生产上的资源共享,以及跨端口的分发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从媒体的融合转型来讲,它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媒体在面对互联网冲击下,整体的传播影响力的提升,以及盈利模式的重构这方面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看法我们在整体的设计当中,实际上是在围绕从媒体的内容产业来讲,它的内容的生产到内容的传播,到我们的运营和经营,各个方面的全方位的技术能力的打造。那么在这个技术能力打造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在不断的探索,我们的业务流程创新和机制,是在用我们业务和技术的一个互相促进的推动的方式。最终沉淀下来变成我们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这样的一套技术体系。 我们在整个建设过程当中参考了很多制造业经验,我们不仅仅前期研究很多的媒体和互联网公司如何在做。我们实际上也参考和学习很多制造业的理念。 比如说在分散式的生产领域,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媒体的内容生产实际上已经不再像原来一样,只写出一篇稿子就可以搞定,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有很多完全不同的技术的形态呈现出来,这样的内容产品实际上也在不断的演化,这就带来我们在做内容生产的时候有非常强的专业分工的需求,虽然说我们在内容生产部像在制造业里边是去追求非常精细化的流程的自动化,但是这样的需求会让我们有需要利用这种从工具和协作上能够支撑我们分散在不同地方的资源去快速协作,去生产内容的能力。 从业务上来讲,我们也看到过去媒体内容生产的专业人士是锁定在一个一个小的频道、版块里面,这个方式实际上大大阻碍了现在媒体内容生产的效率,我们通过工具和人,基于云的方式将这种分散式的快速协作结合,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把这些能力释放出来,在任何一个媒体人有了想法的时候,可以快速结合后端的专业能力,能够去把生产的能力解决,我们用这样的能力、用类似这种众筹的方式来获取我们内容生产的素材和资料,同时我们在用类似的方式、以这种生产任务的方式做我们内容生产的这种专业化人员的资源调度和分发。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