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的力量还不足以分割人群。然而,互联网早期的论坛模式与后来的社交网络导致的「人们只与相似的人为伍」的那种碎片化的「肖像部落」,不仅仅导致了人的阅读模式和社交模式的改变,也深刻影响了媒介产业。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还乐于在网络论坛与博客上展示自己的影响力,大到政客与明星,小至贩夫走卒,均可以在同一个巨大的平面上相互交织,这种心理狂欢拉近了所有人对虚拟世界的真实期许,并在游戏中忘我的游弋。 微博时代则第一次打乱了人们对「陌生人」的狂乱的好感,选择性与相似性将人们分割开。人们谈论的只是自己喜欢的,接受的只是自己理解的,最重要的,阅读的只是「彻底碎片的」。 至于微信时代,受众已经退回到社交相关性很强的以自我为圆心的半径内,人们的阅读更加具有「肖像部落」的特征,我甚至怀疑有这样的微信公众号存在——它只为一个读者服务。 一个作者同且仅同一个读者定期在手机上通过文字交流,有什么不好吗?没有。假如这个作者是莎士比亚或雨果,那这个读者完全有理由蔑视一座盛满了课外学习资料的图书馆。 电子媒介已经从传统的书籍阅读,横跨到了图片、视频乃至虚拟情境的领域,这种无限性与便捷性,到底利弊如何,我不敢说,但是回想自己多年的阅读史,看着马路上、楼道里、地铁车厢中那些旁若无人的「读屏人」,看着那些挂在车厢扶手套环上的年轻一代,面对所有人都凝视着屏幕的面孔,我怎么就感觉忧心忡忡呢?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