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资料,只是最近1个月,就有多达8家充电共享公司和3亿资金涌入市场,他们分别是: SIG 、红点投资、九合创投、飞毛腿董事长投资的来电科技 ; IDG资本、欣旺达、海翼投资的街电科技; 金沙江创投、王刚、德同资本、招银国际、盈动资本投资的小电科技,同时很快就拿到了腾讯、元璟资本亿元B轮融资; 巨人集团投资的畅充科技; 梅花天使、祥峰投资与高维资本投资的河马充电; 下面其实还可以写更多,可以说这个市场已经早早就进入到百电大战。 总体而言,目前的充电宝市场可以细分为三类商业模式与业态: 第一类是以来电科技为代表的线下机柜模式充电宝。 简而言之,之前看过龙猫君前面文章的都知道,今年是自助终端元年,来电科技有点像是一个装满了移动充电宝的线下自助终端,你缴纳100元押金后,就可以带走充电宝,使用一元可以充电一次,累积上限花费是10元钱。 龙猫君已经在深圳体验了来电科技产品。但是这种模式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总是会担心一旦走到一个没有归还点的地方就没有办法将充电宝还回去了,所以这对充电宝终端的布局密度有非常大的问题。 第二类模式是餐厅移动充电桩模式。这个模式与自助充电宝模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典型的餐厅、台球室、咖啡厅的固定场景。 非常的便捷,也是一元扫码就可以充电,而且相对于大型充电柜要造价更加低廉,更容易比较快的回收成本。不过其真正的难度,我会在后面文章聊到。 第三类模式就是免费充电模式。相信每年春节回家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在火车站见到免费充电的充电桩,巨人集团投资的畅充模式就是专业提供免费充电桩的,然而你以为它是公益充电服务商么? 此前央视315曾经报道过某些免费充电模式程序里暗藏着强行下载APP和广告推荐的程序。 所以,总结一下共享充电宝其实目前一共就是这三种业态的玩家。 靠什么盈利:金融+媒体可能是变现主要通道 从龙猫君之前写的文章,大家都知道龙猫君最近疯狂研究线下消费生态中。 很多人同样也会很好奇共享充电宝到底靠什么赚钱。 这里面有两种盈利模式的计算方式: 1 、 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盈利模式。相信经过这么多互联网水文的洗礼,大家都知道什么叫做羊毛出在羊身上。 也就是按照该产品的成本,计算该产品一次性固定投入,接着计算每天的净收入,然后这些共享充电宝企业依靠每天充电收入来获得收入,按照一次一元的计算体系,大概一台设备半年内有望收回成本。这种模式也是最基础的成本-收入收益模式。 2、羊毛出在猪身上。这也是大家最愿意讲的故事,毕竟只有未来没有实现的东西才是看起来最有希望的东西。 放在共享充电宝身上就是两大潜在的营收点:押金与媒体营收。 押金收入非常容易理解,每台设备100块押金,光资金池沉淀带来的资产增值就是一笔可观营收,这也是资本们最梦寐以求的生意。 媒体模式也很好理解,今天大家都在等线下的新分众机会,而这些充电桩就是一个天然的可以线下线上交互的广告位,所以未来的逻辑肯定是卖广告。 共享充电宝们真正盈利的想法与主意是,依靠一次一块钱来维系共享充电宝硬件的投入,再依靠押金沉淀与媒体营收做规模化收入。依靠这两个梦想与故事去撬动VC的投入,完成全国的跑马圈地。 总体而言,共享充电宝们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那么除了上面的盈利空间,共享充电宝还有哪些潜在的盈利模式? 龙猫君觉得,未来共享充电宝,尤其是柜式充电宝还会有一条新的商业模式,那就是售卖充电宝。 假设一个用户只要累积充电到若干次之后,例如累积充电50次再加上一定价格就可以买走充电宝,或者用户有默认选项将不再归还充电宝。 这样就将充电宝的模式成功由租的模式转为卖的模式与租的模式相结合,由于前面租的模式已经将该充电宝价值满足了,这个时候售卖的营收是纯利润收入。 所以这个时候,这些柜子和充电宝就成为大型充电宝的分销渠道,同时可以搭载销售充电线,而柜子本身可以成为媒介广告营销通道,让用户在取充电宝的过程中能够有广告营销的效果。 共享充电宝模式真正难点:运营与消费情境的截杀 如上文所说,到目前为止这个模式都是成立的。 但是一个模式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会有两种态度: 1、这肯定又是一个泡沫。所以选择性去忽视,甚至简单粗暴的直接不去研究与思考。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