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的快递业务量已经达到313亿件。这是个好消息,又是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由于快递人工成本的上升,社区安全等限制条件或快递员配送时间紧等原因,往往在最后的末端配送环节达不到“门到门”的服务标准,于是给了创业者机会。目前站在这个“最后一百米”决赛场上的,主要分为“快递智能柜”和“互联网+收发室”模式。前者后丰巢、速递易等一票选手,后者有“@收发室”、熊猫快站、菜鸟驿站等。 坏消息是,2016年底,许多从事终端100物流服务的小公司突然发现自己融不到钱了。最后100米物流的竞赛已经进入决赛阶段,对参赛者的运作模式和规模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小公司已经面临自然淘汰的命运。 市场的天平最后会倾向谁? 转了一圈,为解决最后100米,出现了两种模式:抢地和抢人 对于“最后100米”的竞争格局,有些人理解为快递柜、门店驿站、社区便利店等几类阵营,而响铃认为就是抢人和抢地两类。 1、抢地,即自建,代表:快递柜 这里主要包括邮政、丰巢、日日顺乐家、京东自提柜等充分利用上游快递资源的大玩家和e 栈、格格货栈、递易、云柜等中小型平台,行业将其分为电商系、快递系和第三方系三类。
目前看丰巢、速递易体量占有较大优势。他们主要提供的应用场景是“用户在离家和工作地点近的地方从快递柜自提快递包裹”,采取的方式是自建,“借”别人的地筑起高高的柜墙。另外还包括一些门店驿站,比如当年的顺丰嘿店和快递超市.无论是自己的地、还是租用的地,开奖,都是在原来没有的场景下新建场景(柜子或者门店)。 2、抢人,即共享,代表:收发室 这类类似于易代驾和滴滴打车,采用众包+O2O的方式,在社区和写字楼寻求物业、便利店等实体空间的合作,利用闲散劳动力,在物业的富余空间内(运力),设立收发室,完成代收代发服务。这类模式中,无论是采用移动定位与数据技术,还是通过建设末端快递共用派揽平台,或者直接沿用现有的收发室、物业管理处,都是用“人”在填。 典型代表有定位办公园区的萌站,瞄准学校市场的小麦公社,做写字楼及社区快递包裹管理服务体系的@收发室,面向社区和校园的阿里菜鸟驿站,面向社区的蓝店和熊猫快收等。(尽管他们也有直营店,但占比小,比如熊猫快收在南京有4家直营店,合作门店却有2300余家,收发室有两家示范店,但也是和物业合作,没有出场地租金,另有数百收发室投入运营,签约数千家,覆盖居民百万户) 目前从融资和网点上看,除了菜鸟驿站(目前在全国200个城市和1600家高校开设4.5万家社区站点),@收发室和熊猫快站较为靠前,(熊猫快收已完成数百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目前,正寻求Pre-A 轮融资的合投。收发室天使轮融资1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数千万人民币,投资机构包括:北京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基金、金沙江创投、联想之星创投等)。这类模式除了利用了现成的人力,对于物业的空间也是分时共享,直白的说,用的都是现成的人和空间。 3、优劣对比,各有说法 对于这两类模式,我们不妨作图对比一下。
当然没有万能的解决方案,其中优劣,大家心知肚明。 是不是好故事,看流量 从整体上来看,整个行业都面临着“没挣钱”的尴尬局面(当然现在没赚钱不代表未来不赚钱),行业普遍需要探究新模式,尤其是业界把“赌注”都押在了本地生活服务业务上,其电商属性决定了“流量”是推动行业发展乃至盈利的核心因素。这里有几个关键。 1、快递柜不能验货是表,人们需要被关照是里 人们吐糟“无法验货签收”是快递柜的“硬伤”,说收发室可能引发责任不清的问题。其实这都是幌子,人们真正需要的是被重视。 网购本是为懒人而生的,就是图方便。但快递柜模式的流量逻辑是在网购场景中,硬生生地将收货拆分成货到快递员那——快递员放快递柜里——收件人收件,新增加了一个环节,是用收发件人的不方便来换取快递员的方便,增加了收发件人的付出成本。从这一点上来说,快递柜模式是逆人性的,它剥夺了收发件人本该享受的“上门”“上手”服务,让收发件人“自助”服务,体验上在倒退。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