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榜榜单上,我大概排在 400 名到 500 名之间,我估计明年就可能会跌出 500 名了,那又怎么样呢?重要的是说,你在某一个单一门类中,有没有可能排在第一名? 我们投了秦朝(餐饮老板内参),投的时候,他大概就十几、二十万的用户吧。为什么投他呢?当时他给我讲了一句话,他说「我们中国人就好两个东西,一个好色,一个好吃,所以叫食色性也。色情行业不开放,吃这个行业呢?有 4 万亿的市场。我如果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到 4 万亿市场的第一名,那你说我值多少钱?我有没有价值?」 我们去年孵化过一个产品叫做「德科地产频道」,刘德科这个同学很能干,一个礼拜写 8 篇稿子,写到今天,大概写到了地产类影响力的前三名。那地产是一个 12 万亿的市场,如果你能够在那个跑道排第一名的话,那你说你在新榜他排在第几名重要吗?他现在可能也就几十万的用户,他根本就不需要跑到 200 万,我认为德科地产根本不可能到 200 万的粉丝量,而且没有任何的必要需要到 200 万。 他只要能够在房地产领域里面影响力排在第一、第二、第三名,他就很厉害了。 所以,我们从原来对用户、对产品和对行业的理解,到了知识付费时代,就可能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当这些新的变化发生以后,我们会发觉很多问题就变成了伪命题了:你有多少的用户量?是不是内容为王?在知识付费的环境下,或者说在新的自媒体的生存环境下,你需要一些新的方式和新的思维。 媒体人最需要却鄙视的东西:产品、工具。 在微博和博客时代,当时中国的风险投资已经有了,对不对?为什么整个风险行业不投资于那些东西?因为它没有办法被结构化。 但是在自媒体环境下,你的疆域边界是清晰的,你跟用户的关系是清晰的,这个时候你有可能会成为一个被投资的标的。 当你在做一个商业产品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这些媒体人在传媒思维以外,需要建立另外两个思维。这两个思维真是我们这些做传媒的人,在历史上非常鄙视和不熟悉的东西:一个叫做产品,atv,一个叫做工具。 原来我们写文章是没有产品概念的,我们那个产品叫做报纸嘛,对吧?比如新京报,我们给他写稿子,新京报发行 50 万还是 30 万,跟我写稿子是没有关系的,跟我有关系的是一个字多少钱。我们在电视台做节目也一样,在中央台也好,在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也好,它的点击率和收视率跟我们是没有关系的。有关系的是:我做一期节目你给多少钱? 所以这个产品跟我们是没有关系的,我们也没有工具意识。我们的工具就一个东西,叫做笔记本电脑,拿了笔记本就可以干活了。所以这两种意识对我们很陌生。 我自己开始慢慢建立产品意识和工具意识,也是最近这一年的事情。我写《腾讯传》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在互联网世界中,任何东西你要考量它,你要量化它,它一定必须要有边界,一定要有边界。 虚拟产品的边界能力,实际上也就是这一轮 BAT,从马云也好,到马化腾也好,他们这一代人帮助慢慢建立起来的。 做内容的人自己搞工具,是个巨大的坑 我记得我当时做《每天听见吴晓波》的时候,请了上海一家公司来帮我做技术,大概做了有三四个月,做完以后,第一天就崩溃掉了。第一天用户大概不到 1 万人吧——开始点击的时候,整个系统就崩溃掉了。 后来我碰到了老鲍,然后就请小鹅通来帮我们做。 小鹅通从 1.0 到 3.0 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过去半年多时间里面,逐渐问题的发现,然后出现了一个产品的工具化。 比如说你现在听我们的音频,每天有 5-6 分钟。我们早期有一个问题,一直没办法解决,就是你听到这儿,你退出来以后怎么办?你拉它拉不过去,断点没有办法续播——老鲍他们后来用他们的技术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记得当时大概有五六万付费用户的时候(现在我们是 15 万的用户),老鲍跟我讲说,他从后台数据看到:有大概 10 万人到购买支付环节的时候,就不买了。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就不买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