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个小时的训练。嗯,这里说的不是货比三家这么简单的事。 说实在的,如今你最认真的时候,恐怕是买东西之前了—— 为了买一个背出去不丢人的包,看了七八个公众号的推荐,参考了肯豆、小詹詹、国美、Olivia Palermo 的无数身搭配,才把当季流行的 it bag 列进代购清单; 为了买台洗衣机,认真研读波轮、滚筒、洗烘一体、集尘盒、烘干机叠放支架是什么意思; 在工作摸鱼的间隙,认真读了知乎上“最适合在办公室吃的零食是什么”“有什么相见恨晚的零食”话题下过万赞的回答以及美食公号详尽的测评贴,才敢笃定地把那些被广大人民选中的网红零食放入购物车; …… 我们曾经在好奇心辞典里调侃过:“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个小时的训练,但说到底,当代年轻人最容易练成的可能是“一万小时购物”。 可以想见,花一万个小时的重复练习听起来枯燥无聊,但“一万小时购物”则令人欣喜。 一方面,它是必不可少的购物环节(买什么,该不该买,在哪买,都需要做功课);另一方面,花在购物研究上的认真劲头还能带来愉悦的感受(一个定理:摸鱼的时候做的事,一般是最令人开心的事)。 传统意义上什么都不管不问、直接掏钱的购物行为已经不再流行了。 台湾媒体曾经提出过一个叫做“精享族”的消费者分类,这个群体特指热衷于研究购物、通过网络获取消费信息的一群人。这些人年轻,愿意花钱,不会随便在货架上拿一个 ta 从来都没听过的东西。相反的,当代年轻人沉迷于在购物前研究商品的方方面面,以及全面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挑选每一样商品。 这样的努力太过认真而有效,从结果上看,购物功课甚至已经成了当代人获得新知的一大途径。 回想一下,除了为了工作而积攒的工作技能和知识之外,你最近获知的新名词可能都来自于为购买某件东西做的功课:为了买一台电视,愣是搞懂了屏幕刷新率和色彩 bit 数;上一次接触化学名词还是在高中,但最近一次是比对洁面乳里的皂基和氨基酸…… 好奇心研究所在“年轻人通过购物获得新知这件事”上的做了一些调查和观察,我们试图解释人们在做购物功课的时候,具体在做什么;以及人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来研究买东西。 以下是我们的发现: “一万小时购物”的一万小时都花在哪了?
1. 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对普通人来说,上学的时候即使听懂了化学课,后来也看不懂成分表。于是只能听品牌营销吹嘘的那些路数,笃信电视广告里穿白大褂的专家。 但是现如今化学和生物专业人士都愿意分享“根据成分护肤”这类浅显易懂的教学指南,于是普通消费者稍微花点时间就能知道洗发水里的硅,护肤品里的烟酰胺、水杨酸都是干什么的,听专柜 BA 推荐的时候经常能反客为主。 类似的,投资理财或者买保险的时候,一万小时购物人士觉得网上的入门讲解比上过的经济学课程明白多了,于是再也不用理会莫名其妙的推销。 2. 选择过多、让人眼花缭乱的产品,搞清楚才知道怎么选 在好奇心研究所一项关于“你今年的消费升级尝试”征集中,“用电动牙刷代替普通牙刷”得到了最多赞同。但购买电动牙刷之前总要知道,“声波式”和“旋转式”有什么差别,“敏感模式”又是不是有必要?还有,买洗衣机是选波轮还是滚筒,选洗烘一体还是洗衣机和干衣机分开?某个品牌的扫地机器人比别的贵了两三倍,开奖,科技感体现在哪儿,还是只是品牌溢价?听说机械键盘比起普通键盘是一大进步,那么黑轴、黄轴、红轴除了颜色还有什么区别,应该买哪一个? 一万小时购物人士为了买到最符合需求和最具性价比的商品,会花大量时间研究以上问题。 3. 那些有点门槛的消费,现在有指南了 装腔作势也好,提高品位也好,一些来自西方的精细生活习惯越来越普及。现在年轻人愿意花时间通过指南和课程去学习红酒入门和咖啡入门。电商平台和导购网站为了推销产品,也会列出极其详尽和贴心的美食服用教程,教消费者去学习分辨红酒里的单宁结构感和果香、皮革味、木材味之类。而在挑选咖啡豆的过程中,一万小时购物人士学会了烘焙知识,植物学术语,附带着还能对南美洲和非洲的历史地理有了解。 4. 行业和产品极度细分之后,很多人都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