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日本旅游,但很多人可能未必有机会知道日本人的英语有多差。宾馆里的姐姐虽然说的拗口,但是你还能听懂一些,如果你在职场里听日本人说英语,多半不时的心里会奔过一万匹草泥马:你真的是在说英文么? 现状:真的的好差 普通的日本人的英语真的很差。一方面大量的英文资料被翻译到了日文,一方面,日文本身引入了注音式「外来语」。我们很多人小时候学英语都有那汉字平凑英文发音来辅助自己记忆单词的经历。「三克油」「好挖油」的普及程度不低于正式英语。早年的日本人也一样。在明治维新的开始时期,用日文的假名标注外国语言的词汇开始融入生活,渐渐的,这些注音式的外来语成为这个语言中固定的一些词汇被广泛接受。比如护照叫做「パスポート」,签证叫做「ビザ」,发音就和「passport」,「visa」的发言几乎一样。由此日本人从小被锻炼成了认识这些外来语,而不是正真的英语。而这些历史流传下来的外来语,有来自德语的,有来自法语的等等不一而足,以至于大部分的人不去追究来源。 我对日本的IT行业最熟悉,对IT行业的各个工种都有接触,对大家的英语能力多少都有理解。通常程序员被认为最需要直接接触英语的工种,因为代码不能用日文写啊。可是,就算是这样,你经常能看到各种奇葩代码。拼写错误,语法错误,单复数,形容词,副词的使用我都不去追究了,但是用日文的罗马字母标注做命名实在是无法接受。displayNamae 这么一个方法名,亏得我是读得了英文,又读得了日文,要不然,真不知道你要干啥。 Namae 是日文中Name的日语说法的罗马字表示。这个方法名就是表示要显示名字。 代码注释里的日文就更加不要谈了。随时需要在多个语言里切换,真的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样的不爽,不是偶尔见到,而是天天! 英语的职场溢价 当大部分的职员英文说不好,一旦出现一个英文说的好,这点英文带来的职场溢价会非常明显,比如很有可能比同事要提拔的快。
旧1000日元上的伊藤博文 先说一个伊藤博文的故事。伊藤博文是日本第一任首相,日本宪法的奠基人,也是草根跃龙门的典型代表。出生贫寒,年轻时赶上了明治维新,国内不爽,带着一本错误连篇的英日词典,去了欧洲。回来以后因为英文好,各种和外国人打交道的事情都来找他,慢慢的得到了明治天皇的信任。在被正式选为第一任首相之前,和贵族出身的三条実美一起竞争首相之位。双方的支持者僵持不下时,伊藤的支持者说了一句:「今后的首相看不了外文的电报恐怕是不行的」。因此一句话,44岁的伊藤博文得以出任了日本近代史上第一任总理大臣,也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首相。 意识到英文的重要性,一些日本的企业开始用英文做为公用语。典型的代表就是乐天,三木谷自己年轻的时候在银行工作,公派美国学习MBA,深知英文的重要性。2010年宣布公司内部的共用语言为英语,员工晋升的硬条件之一是英语考试成绩,甚至创造了Englishnization一词。乐天里公司免费提供 TOEIC(托业)考试,乐天里因为分数不够无法升职的人最能体会这点英语带来的职场溢价。渐渐的一些IT创业公司也将英语作为自己的公用语,比如前一阵子,我写过的SmartNews。 另外一方面,对职场英语能力的需求一直存在,英语教育方面的创业公司也不断涌现。2015年创业公司RareJob上市,它的最大的一个卖点就是将工资低,英语好的菲律宾人和日本人对接,每天25分钟的1对1基于 Skype 英语对话学习收取每月6780~10780日元的超低价(人民币400~700),付费会员超过15万人。创始人加藤智久也成为亿万富豪。另外一个叫做HiNative的服务,是由一个出身于中国的日本人CEO喜洋洋创办的在线学习服务。HiNative公布的数据虽然不多,但是属于找到了Product Market Fit的企业。和中国一样,这样的服务还有很多。 先天的原因:日文发音音节不足 同样和中国一样,现在有从幼儿园开始就提供了英语教学的,就算20年前,也是至少初中开始提供了英语学习。为什么接受了相同程度教育的中国人普遍会觉得日本朋友的英语比自己差太多了呢?日语天生音素不足是一个先天的原因。 音素,Phoneme,是指某种语言里客观上不同的发音。通常的讲有元音和辅音,各种元音辅音组合起来以后构成常用的音节(Syllable),日文的常用音节只有50个,所以初学日语的时候都是从认识这个50音图开始的。而中文本身提供了近400个不同的音节,加上声调(Tone)的变化,可以衍生出「妈麻马骂吗」这样不同意思的字或者词,组合出将近1600种不同的音节。英文中的音节更多,通常学者专家们会给出约15000种。 (我并非语言专家,这一段的描述只是为了佐证日语发音音节不足,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定义与阐述。如有谬误,请指正。)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