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和得到都是从供给方切入,而分答是从知识获取方的需求开始,这就是为什么分答在暂时性的爆发之后,逐渐演变成了消费名人的一种娱乐手段。因此,相对于其他平台,分答的付费提问模式是最难以把控,最容易偏离只是本身的一种模式。 另外,用户主动提问的模式会让分答的内容非常零碎,平台怎么组织内容的聚合变得非常重要。 总体来说,分答越到后面越容易后劲不足,现在已经能明显感受到在走下坡路。1元偷看提问分成的商业模式确实是一种创新,但太重运营和大V导向,缺乏高频功能点,显然在微博后面跟进类似产品后变得很乏力。因为大家更容易在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一个大V的问题而付费,而不是专门去刷分答。 4.小密圈的社群模式 小密圈的工具属性强,产品出现的最初目的是帮助公众号大V解决和粉丝交流的痛点。比如,公众号目前推送的形态信息流是单向的且次数限制,缺乏互动;管理微信群太累,群的内容不容易沉淀;跟推文相比小密圈类朋友圈的产品形态也极大降低了组织者的创作门槛等等,进而形成一个价值观相似的社群,目前看来能比较好的和大V公众号形成一种互补关系。 从解决大V和粉丝交流问题的角度看,小密圈是让人花钱打进精英圈子,更像是营造一种讨论的氛围。对于分享内容的主题性比较弱,但在延展性和黏性方面会强一点。 虽然小密圈的社群模式因为相似价值观的原因比较稳定,但仍然比较容易发展成外部关系。也就是说,这个圈子可能会延续到例如微信这类地方,离开小密圈。 长期来看,小密圈的瓶颈在于付费频次太低,如何为组织者增加收费服务和为读者推荐更多圈子是个问题。 大体来讲,目前任何一种知识付费的模式都还处于前期试错阶段,各种商业模式都还不成熟,用户习惯还没培养起来,平台流量也不够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微信公众号有预期会有相关收费产品出来的前提下,还没站稳脚步的平台都应该有一些紧迫感。毕竟微信只要有付费机制,其实运营者自己的可创作方式就更强,更多样,而且APP流量跟微信没得比。 当然,微信毕竟遇到的问题会比单一的产品复杂很多。就像我们讨论的不同付费形式,微信平台上的公众号各行各业都有,他们肯定想要一个简单又优雅的模式,迟迟不出声估计也是没能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虽然商业模式的具体玩法八仙过海,但大行业的发展趋势还是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预判,毕竟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现在有个现象,就是那些做内容的都想做平台,比如自己做英语教学,搭了一套系统后都想着别人能把内容做上来,毕竟持续产生优质内容还是个很难的事。可以肯定,知识付费的供给端一定是稀缺的,尤其是那些自带粉丝和流量的头部内容生产者。有能力输出高质量内容的永远是少数、有能力又有意愿输出的更少,有能力又有意愿持续输出的更加稀少。 未来,为了让知识付费的生意继续做下去,内容端SKU的丰富程度以及产品质量是各平台的命门,会大概率出现几个趋势。 首先,会有更丰富的产品形态。文字、语音、视频,是目前已经存在的载体形式,未来的知识产品一定会有综合的呈现方式,各种载体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产品,这个产品才是未来知识付费的终极形态。 其次,虽然内容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分散的市场,不可能被垄断,但渠道可以高度垄断。平台间对优质内容生产者的争夺一定会变得异常激烈,对于头部KOL的竞争最终变成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平台之间的游戏。而小平台在没有资源和流量优势的情况下,会往更细分和个性化的知识领域进行深度运营,直播,挖掘长尾市场。 最后,在抢夺完现有的头部大V,赚过一轮风口钱之后,活下来的平台们会开始主动打造知识达人的个人IP(目前平台孵化的个人IP都是自主形成的,平台只是提供场所)。手握大量资源的平台很有可能会帮助内容生产者完成除内容生产以外其他环节的工作,形成类似于工作室的模式。为了捆绑住优质内容回答者,也有可能会有签约制的形式,出现经济公司。 由此,知识付费会出现一条从UGC到PGC再到MCN的行业路径,形成产业链。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