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盯上人工智能不是一两天了,但阿里云说要“万物智能”却是近日的事儿。 就在3月29日的云栖大会·深圳峰会上,阿里云在发布ET医疗大脑和ET工业大脑后,又接着发布了用可视化的拖拽方式让开发者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学习平台PAI2.0。或如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现场说的“机器要做人类的助手,而不是竞争者”,阿里云是为“万物智能”提供基础设施和智能引擎。 这也意味着阿里云给自己定了新的任务:通往智能之路。只是这样宏伟的理想能实现吗? 阿里云的底气、筹码、武器和路径 1、底气:能帮中国制造提升万亿利润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期盼不需赘述,就如当年登月一样,恨不得技术马上成熟。而阿里云之所以敢公开喊话,无非是对自己技术的自信。 按照阿里云官方的说法,阿里云的ET医疗大脑,可在患者虚拟助理、医学影像、药效挖掘、新药研发、健康管理等领域承担医生助手的角色。从数据上看,其算法的准确率能将人类医生60%-70%的平均准确率直接拉升到85%。 胡晓明在现场提出“中国智造1%”的概念,希望让工业生产线上的机器拥有智能大脑,如果制造业能够整体提升1%的良品率,按201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计算,这将为中国制造总体提升上万亿的利润空间。 这既是市场缺口,也是阿里云之所以敢花大力气去博的“底气”。 2、筹码:阿里“NASA”计划 尽管在人工智能的江湖里,阿里云已算是“前辈”,先后也发出多个大招。比如入选世界互联网代表性领先科技成果的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飞天”,入围MIT全球十大黑技术的“人脸支付”功能和针对星际的强化学习研究平台Gym StarCraft,以及VR pay、“城市大脑”等等。 但真正要让人工智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还得依靠马爸爸在内部启动代号为“NASA”的计划,无论是不是真的面向未来20年储备核心科技,但针对的机器学习、IoT、生物识别等领域都将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力的重点方向。 倘若阿里“NASA”计划的研发成果都能通过阿里云对外输出,那“万物智能”的理想至少能加快实现的进程。 3、武器:降价,让行业加速优胜劣汰 尽管降价在商业中并不稀罕,也不是什么极其高深的竞争策略,但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里却是简单粗暴又十分有效的进攻方式。 这一方面说明行业技术趋于成熟,研发投入成本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也在宣告降价方将通过低价方式侵入市场,快速笼络客户,来完成对市场高地的占领。 就在这次深圳峰会上,阿里云宣布华北3地域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正式对外开放运营,这是阿里云在全球开服的第14个地域,同时云服务器ECS全系列降价20%。。 事实上,半年内,阿里云已进行过多次产品降价,比如: 2016年10月,宣布中国区云产品全线下调,核心云产品最高降幅达50%,并推出“免费套餐”; 2016年12月,阿里云再次宣布降价,中国区云数据库产品平均降幅达20%。 当然在这个市场上,并不只是阿里云一家采用降价策略,近日,在厦门政务云公开招标外网云服务中腾讯云就用0.01元的价格投标;亚马逊AWS已创下了十年降价50多次的纪录;近期更有谷歌云平台GCP宣布开通部分免费层级的产品。不过,他们并非在卖大白菜,低价也并非筹码,而是顺应市场、打江山的手段。 阿里云之所以能降价,一是因为他和亚马逊、微软、谷歌一样,最大支撑还是其海量的用户数据积累和多年的平台经验。二是希望能通过低价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进而建立其自己领跑者的地位,毕竟价格战不是人人都能打得起。 4、路径:与无人驾驶等绕道而行,移战医疗、工业等领域 一直以来,阿里云的人工智能之路就和国内外其他“赛手”不太一样。阿里既不像苹果、谷歌等国际巨头选择在无人驾驶、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情景感知等核心算法的研究或收购,如苹果收购人工智能初创公司Emotient,谷歌相继收购了用于开发聊天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平台Api.ai和视觉搜索创企Moodstock等;也不是如百度等在框计算、百度大脑、无人驾驶车等的发力。而是剑走偏锋,把医疗和工业作为切入口,在这次发布ET医疗大脑和ET工业大脑前,阿里一直在规划、布局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互联网医疗。数据显示,全国已经有超过400家大中型医院加入阿里的“未来医院”计划。工业制造上,徐工集团、中策橡胶、吉利等也在积极引入ET工业大脑。 “万物智能”前,阿里云面前的几道考题 人工智能虽然火热,但仍处于婴儿期。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