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各家公司来说,到底2020年、2025年甚至更久时间之后,全球能有多少互联设备,5G能有多大市场规模,这些都是用来给资本、给媒体画的饼。 自家这个CEO能不能坐到那个时候,都还要打个问号先。 最重要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应该先抢4G最后的蛋糕,还是力争5G的头一啖汤?或者说,在什么时候,真正发力5G? 更何况,大家的资金资源都有限,还得兼顾NB-IoT、云服务、SDN/NFV、人工智能、乃至更多的企业网业务、消费者业务和基础研究。 5G要不要先往后排一排?各人都会打打小算盘。 战略布局的差距,往往就在这毫厘间。 而现在,当商用节点临近,在所有人都已经准备抢跑,一个凭空而至半年的时间差,有可能成为改变格局的重要变量。 一步先,可能就成步步先。 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一些公司和运营商,对5G加速提案的态度消极。 同样,此前曾被认为相对激进的中兴,也就自然成为了形势变化的受益者。 过去几年来,在各家巨头在5G都各有落子,但大多按部就班、不温不火,虽然在各个技术领域持续推进,力求不失先手,但也在控制步调,避免影响4G阶段的战果回收。 只有中兴,在从4G向5G过渡的道路上,冲得最快,走得最远。 比如Pre5G。 早在2014年6月,在荷兰举办的5G World Summit上,中兴通讯首席科学家向际鹰就在业界率先提出了Pre5G概念。 Pre5G的核心思路,正是提前部署5G技术,让4G网络获得大幅度的性能提升,用户使用4G终端也能获得接近5G的体验。 一方面,它令LTE网络实现10倍的吞吐量增长,100倍的连接数增长,并缩短80%时延,有效地解决了运营商在5G大规模商用前,就必须直面的3大问题:有限的频谱资源与MBB和物联网飞速发展的矛盾、人群密集场景下的容量提升和小区干扰问题、以及物联网海量接入引发的网络拥塞问题。 另一方面,它也兼顾了运营商的网络投资,在5G部署后,相关的设备和技术还能通过平滑升级继续延用。 这一概念震动业界。 如今,虽然各家厂商从4G到5G的过渡方案各有不同,但Massive MIMO、MUSA、UDN等Pre5G的关键技术,都是各家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年11月,中兴通讯就联手多家运营商,完成了全球首个基于Massive MIMO技术的Pre5G基站预商用外场测试。 2015年3月,在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015上,中兴通讯正式发布基带射频一体化Pre5G基站,获得GTI创新与解决方案大奖和GTB无线基础创新方案大奖。 当年底,中兴实现Pre5G的小规模商用。 2016年3月,在MWC2016上,中兴提出Pre5G Massive MIMO解决方案,再次震惊全场,并拿下两个全球移动大奖:“最佳移动技术突破奖”(Best Mobile Technology Breakthrough)以及CTO 选择奖(Outstanding overall Mobile Technology-The CTO’s Choice 2016)。 在2016年9月8日,日本软银正式启动“5G Project”,成为全球第一家商用Pre5G Massive MIMO的运营商,作为软银的5G战略合作伙伴身份,中兴也正是这一计划的重要推动者。 2017年2月,依托TDD Massive MIMO的大量实测数据支撑,中兴通讯攻克技术天堑,成功推出基于FDD制式Massive MIMO产品,直播,为全球最广泛的FDD LTE网络向5G演进,打开了新的演进方向大门,并成功申请上百个相关专利,锁定了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 到此时为止,中兴Pre5G已经在30个国家的超过40张网络中部署。 事实上,Pre5G只是中兴5G布局的冰山一角。 在今年2月底的MWC 2017期间,中兴率先发布高低频全系列5G基站。 而据最新批露数据,截止2016年底,中兴累积的5G专利申请,已超过1500件。 2016年以来,随着商用节点渐近,5G逐渐升温,各家厂商都开始做好摘果子的准备,在5G上的发力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