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进AI创业公司?最近遇到几位朋友,都面临这个重大选择问题。 他们都已工作5年以上,在大公司有不错的title和收入,职业技能趋于成熟;但看到人工智能行业这么火热,不禁有兴趣看看AI方向的机会,但一方面,不知道自己去AI行业能做什么,另一方面,又有点舍不得跳出目前的舒适区…… 一、去AI行业能做什么 从互联网转型到AI行业的职场过渡,我定义了3类模式:1)技能重合类;2)场景重合类;3)素养重合类。 以我熟悉的“从互联网产品经理转型到AI产品经理”为例: 技能重合类(技能重合度80%)。比如,小明是某大公司XX开放平台的产品总监/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主要是网站产品框架流程、账号体系、消息通知、数据分析、开发者运营等等,就非常适合AI开放平台网站方面的产品经理职位;20%的非重合部分,是知识库等AI相关的新内容。 场景重合类(技能重合度50%)。比如,小花是某儿童阅读方向的内容从业者、app产品经理或儿童玩具产品经理,对儿童场景非常熟悉,了解家长、儿童的各种心态和需求,甚至有一些硬件(技术)背景,就比较适合儿童机器人方向的产品经理。50%的非重合部分,是AI对话聊天、软硬件结合的产品体验设计等新内容。 素养重合类(技能重合度10%)。比如,小强是搜索背景的产品经理,对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方面有相关经验,就可能比较适合转做AI对话聊天方面的产品经理;但毕竟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暂不细说),特别是很多传统互联网PM完全没有相关背景,所以需要极强的产品经理基本素养,比如快速学习能力。 其他技术方面的职位,大家也可以类比分析。总之,如果有时间和dig信息的能力,可以自行研究适合的转型路径和公司。 当然,如果希望有节省时间的更高效方式,开奖,各位可以去找曾经走过这条路的人交流,说不定他还能给你推荐直接的职位机会。 不过,毕竟这些都还是二手经验了,“人工智能号”列车已到站,最好的办法,是先上车。 另外,上车之后,可能还会存在职场发展的疑惑,比如在原行业或公司,自己是在核心位置,但到新的AI公司,会不会技能受限、成为边缘?未来职业技能和职位发展该如何规划? 这些看起来都是问题,但其实也是机会所在,因为未来AI时代,一定会冒出一些新的职位方向,甚至新的机会;而早期进入AI行业的人,会成为开拓者和定义规则的人。拥抱不确定性和未知吧,整个行业都不清晰的东西,自己亲手把他变成清晰的,那种感觉非常爽。 二、舍不得跳出舒适区 个人认为,这几乎等价于“如何做人生重大抉择”问题,有4个理念可以分享: 1、关键不是勇气,而是认知 所谓需要鼓起勇气做的决定,其实说明你的内心反而是有疑惑的,这种疑惑,就是一个不够好的缘起;缘起不好,结果往往不会太好。而认知,会带来很自然的决策,饱满的心态,举重若轻。 比如,要做出“转行到AI”的改变,首先要有一个认知——长期来看,行业选择是比个人努力要更重要的事。 行业大牛caoz在《从校园到职场 - 不要轻易给自己定性 》一文中就说到: 【所有开辟性的新行业……是新人最佳的时机,有一个算一个,你们去看,那些茫然无知冲入新行业的年轻人,他们的平均回报率远远超过那些因循守旧在自己擅长领域的家伙。 回到十几年前,那些糊里糊涂去了百度,腾讯,阿里的,和按照自己职业规划去了知名外企的,谁的回报高?……很多人会认为这只是某个时段的特例,我个人认为,今天,依然存在这样的窗口。】 当然,AI就是这样的一个新窗口。 2、重大决策主要靠感性,理性是用来反向做逻辑性的查漏补缺的 心静的人,能倾听到内心的声音,所谓follow your heart、直觉之类。 那对于大多数心还不够静的人,怎么办?follow the people you trust. 看看你身边,有没有真正信任的人,看看你心仪的公司内部,有没有你觉得值得信任的人,找他们给你建议。 但是,怎么判断,我相信/follow的这个直觉或人,就是对的呢?这个问题,不是没有解,但不是本文重点,略。 当到了那个瞬间,你对自己说,“好了,我决定了”,就够了。 然后,如何用逻辑来反向check呢?趋利避害—— 现在不转行到AI的风险,可能有: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