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豆府”成立于 2015 年 8 月,当时,胡方要参加一个食物设计活动,临时找了些同事和学生,凑起来了这个组织。以豆腐为核心进行食物设计,她们在这当中像是发现了一个奇妙又好玩的新世界。慢慢的,“吃豆府”就延续到了今天。 放在前两年,胡方还不是一个研究豆腐的人,她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工业设计老师。然而现在,胡方倒是更多地以食物设计者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场合上。包括 2015 年 11 月的美食分享大会“食话”,以及去年九月份在上海的“你看上去很好吃”展。 说起和豆腐的渊源,还要从胡方在德国包豪斯的求学经历开始聊起。 由于她的研究生导师喜欢研究“吃”,胡方也就顺理成章地做起了和“吃”相关的研究。她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姜茶道”就成了她的第一个食物设计作品,还入围了 2011 年的CAFÉ TREND DESIGNPREIS 提名,让胡方成为了第一次入围该奖项的中国青年设计师。因为这个项目的原因,胡方在回国之后认识了不少餐具制造商,慢慢地从做餐具设计开始,琢磨起了食物设计。 作为一个食物设计师,胡方要做的事情并不只是设计一款好吃的食品那般简单,而是通过设计,包括食品包装、食品形状、食品颜色、食品的制作运输工具、饮食空间和餐饮服务等,形成新的饮食礼仪或者方式,来创造一种新的饮食体验。 以“吃豆府”的首个食物设计作品——豆腐西施为例。它的诞生过程不是一个厨师发明了一道新菜的过程,倒是和工业设计的思路颇为接近。 据胡方介绍,当时决定要做豆腐之后,“吃豆府”小组就开始四处寻找豆腐作坊,也就是寻找原料供应商。后来,她们找到了上海的一家手工豆腐作坊,并品尝了他们用东北的非转基因大豆和天然盐卤制作出来的一款嫩豆腐,“当时吃到了之后就觉得惊为天人,”胡方说,“它的口感非常的柔和,很好吃,所以我们就想到要设计出一款食物,来让更多人尝到豆腐原本的味道”。 也就是说,豆腐西施的灵感来自于那家豆腐作坊的嫩豆腐,和工业设计类似,这是被材料所激发的灵感。 在确定原材料之后,胡方找到了杭州的甜点师琪琪一块合作。由“吃豆府”团队提供大致的想法,琪琪来想办法把它成型、变得更好吃,在不断地厨房试验之后,这款被要求是“能够展现豆腐原本的味道,也很好吃”的产品,最终定型成了豆腐西施的样子。 随后,“吃豆府”小组一起讨论,给它取名字,设计餐盘。这个过程中,豆腐西施的原料没太大变化,倒是餐盘,来来回回改了好几次,从竹盘、陶瓷盘、还想到了用笋衣做盘子。
竹盘
陶瓷盘
笋衣做的盘子 除了经常被问道“你做这个(食物设计)是在做什么”之外,隔三差五地也总有人问起胡方,“为什么是豆腐呢?” 其实,食物届里可能性丰富、适合拿来做设计的食物不少。就比如说被日本人玩出花样的大米,以及我们上面提到过的,欧美食物设计师常用的巧克力。 在“吃豆府”成立之前,胡方和她的成员们也讨论了包括年糕、大米在内的其它食物。不过最终还是确定了“豆腐”这个核心。 在胡方看来,豆腐的优点显而易见:首先,它是一款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食物,中国各地区食用豆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或许还有很多不为大众所知的关于豆腐的吃法。另外,豆腐本身没什么限制性,比如说它可以做成甜的,也能做成咸的,在口味上都不会违和。使用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点卤方式,以及不同的温度,可以制作出不同口感的豆腐。相比而言,豆腐的多变性和可能性极大地扩展了食物设计的想象空间。 在豆腐上面花时间,去想象它可能存在的方式,去创造新的饮食体验。胡方做了很多事情,在“吃什么豆腐”食物设计展上,她就找到了更多的甜点师来参与,开发出了更多的试验性产品:手指饼干蘸草莓豆腐酱、豆腐拿破仑、豆腐烤芝士、蔬菜豆腐蛋糕… 让食客们用马克笔在卷轴上回答问题,则是胡方用来收集食客反馈和想法的一个最为主要的方式。
豆腐拿破仑
写着食客反馈的卷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