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煜:这里面肯定会有人的判断,但这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用户选择了我们,某种程度也是选择了我们的判断。只不过我们把判断的行为交给了机器。机器可以帮我们做更多的判断。 42 章经:小样本 training,更多的人进来,最终的结果是筛选出来一批像你这样的人? 王俊煜:对。所以你知道,机器优化的过程一定会出来一个局部最优解。 42 章经:所以这个东西最后做多大,取决于像你这样的人有多少? 王俊煜:对。虽然我会有商业化的能力在,但本质上我不以商业为目的。有些人问我,为什么一定要做商业化经营而不做 NGO。因为我觉得商业的力量能放大我们的价值,也能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事情里来。如果今天市面上已经有很高品质的内容产品,不管是大还是小,我都没有必要做这样一件事情。 我也不以目标市场的大或者小做判断,但起码有一个基础,我相信它不是那么的小,能够养活 20 多个人的团队,这个是起码的保证。我现在是一个不融资的状态,因为这家公司被收购或者上市还早,而且这些都是过程,不是目标本身。不是说我上一家公司没上市,我非得做一个上市公司来证明我自己。 我一直在想,包括做豌豆荚的时候也一直在想,市场上缺这么一个东西,我做豌豆荚只是做了其中一点点,还有好多没有做,我想接着往下去做。互联网里面最大的 NGO 就是火狐,确实到了后期有一些问题。这也是我想去避免的。 42 章经:轻芒和即刻的区别在哪里? 王俊煜:即刻更注重话题,比如说我印象比较深的,Google 入华。但当我把 Google 看成一个完整的兴趣时,这个就太细了。即刻应该也有一个类似 Google 更新这样的一个话题,但是话题的更新量和质量就远远比不上我现在做的产品。 即刻把很多内容拆成一条条的短消息,这个形式感也是蛮强的。我在即刻里会订阅 “北京雾霾摄影展”,这种偏娱乐化的话题。但轻芒更有点工具的感觉,和即刻的定位还是不一样的。 42 章经:你觉得轻芒潜在用户量大概会有多少? 王俊煜:肯定没有 13 亿,但是看市场上的报告,乐观一点的话会在两点几亿,悲观一点的话可能在一点几亿。我感觉应该是在这个量级。 42 章经:你觉得这些用户和头条用户的重合率高吗? 王俊煜:我觉得应该是高的。我也用头条,每个人都有内容消费的需求,这不冲突。我只是不想说,大家都只用某一个东西。 42 章经:轻芒会和什么 App 抢用户时间? 王俊煜:我不知道,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办法映射到产品战略。不能说当头条打开时,冒出通知说你别用头条了。 时间是出在谁身上?是微信、豌豆荚、还是视频身上?现在时间分配,除了微信以外还是很分散的。头条用户大概每天会花 70-80 分钟在上面,但对于不用头条的用户来讲呢? 即刻就沿着这个问题,创造了一些新的实践:它们只要用户在锁屏上停留的时间。 42 章经:当初你做豌豆荚,一开始的目的是想做应用分发? 王俊煜:我一开始是想成为智能手机上内容发现下载消费的入口,没有用分发这个词。实际上,我们第一轮只做了应用,第二轮只做了下载。 42 章经:这两件事的时间节点是怎么样的? 王俊煜:从 2010 年开始,我就知道应用分发这个事情本身价值链条有限,或者说创业公司能去改变的部分是有限的。我一开始想做内容,而不是应用分发,或者说应用只是内容的一部分。 当时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视频,所以在做应用之前先做了视频,然后是应用、游戏、音乐、文章、电子书,像一个完整的 iTunes。但当我们上了应用之后,需求实在太大了,资源就会不断地往应用倾斜。 到了 2011 年,我们上了应用搜索。最初用户搜索后会直接跳转到机锋等应用商店,都没有做整合。而且一开始我们只在入口页放了视频,还没有放应用。即便这样,视频的分发量还没有应用多。 这时候侧重点就会有调整。看到大家需求这么强烈,我们也会想把这个事情做好。但是你也知道,应用的需求不会特长尾,门槛不高,更多地拼资源、数据。因此,我觉得应用分发在阿里手上发展的势头也还蛮好的,比在我们自己手里好多了。 42 章经:如果你可以改变过去几年的某件事情的话,你最想改变哪件事情?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