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阿里加大人工智能领域的动作和布局档位。先后展示了技术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的领先应用。不过,应用在支付宝的人脸识别技术与方案,在今年的3.15晚会被指出存在安全隐患。 2016年8月,阿里云推出了ET机器人,涵盖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情感分析等技术,应用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疗、智能停车等9项城市服务中。据业内人士分析,阿里在智能医疗领域的整合最为完善,以投资收购和战略合作的方式为主,“围绕医院、医保、医药做了大量布局”。 此外,阿里的人工智能也应用到了电商大脑、蚂蚁智能客服等,其阿里客服机器人平台属于较为成熟的产品。 “回顾阿里的发展历史,包括阿里云应用,很多都建立在自身场景催生出的应用和服务。如客户投诉打电话,产生智能客服应用等。以往经验证明,场景孵化出技术和产品这个模式行得通”,阿里一位业务带头人分析。阿里云本身就是阿里孵化新业务/技术的典型案例。 阿里云诞生于2009年,从“阿里软件”和“阿里集团研究院”延伸而来,由马云等人牵头组建,当时正直阿里巴巴十周年之际,亚马逊AWS业务刚推出三年。 “敲下的第一行代码就是用来搭建’飞天’系统”。阿里的云计算服务由云计算接入平台和“飞天”系统两部分构成。其中,“飞天”系统作为阿里云服务系统的硬件支持部分,用于管理数万台服务器。一般用户不可见,是一套基于大型服务器的管理平台。 最早,阿里研究院设置在北京的“飞天小组”就开始做分布式操作系统。当时,“‘阿里云’、’阿里金融’都还处于阿里内部的内部创业小团队”,为了验证自身业务的可靠性,“阿里云”首先与“阿里金融”业务结合。 一部分小规模卖家由于缺少资产,在银行得不到抵押贷款。阿里金融就用阿里云上的卖家交易数据来判断其信用的可靠性。阿里云、阿里金融两块业务跑通后,开始正式对外推广云服务业务。 三、背后忧虑:“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 业务驱动模式虽然可行,“但以阿里自身的行业与社会地位来看 ,只停留在现有问题和需求,格局不够开阔”。阿里的“NASA”计划应运而生。 与Google X 、Facebook AI 实验室(FAIR)、百度 IDL等内部研究机构类似,阿里希望搭建一套更为完整的“科研”体系。“火力充沛“,阿里不差钱,仅仅2016年第三季度净收入就达171.2亿元。但苦于缺乏高精尖技术,不能再采用“游击队和兵工厂”的模式。 在分析阿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优势时,一位阿里云人工智能领域资深科学家认为,首先在于计算能力,其次是数据。“阿里巴巴的数据优势在五年前已经凸显,BAT各家的数据量都不会少。正因为面对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云计算能力被充分挖掘和期待。见多才能识广。阿里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计算能力,才能将触角触及到各个行业和应用”。 1)在新战略布局中,“芯片”业务被提及。关于是否将会与现有的个人系统YunOS业务结合,形成类似苹果的封闭生态系统时。阿里方面表示,“阿里自研芯片的迹象并不明显,更可能是与芯片厂商合作的定制化产品。现阶段,主要在服务器领域合作比较紧密。 2)在神经算法层面,iDST业务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在杭州、广州等“城市大脑”项目中,不同于一般概念中“天眼”,视频分析系统主要用于交通优化,阿里云的作用在于处理数据,让视频监控数据真正能灵活用得起来。 3)用于“饿了吗”的外卖调度体系,在下单餐厅、送餐小哥、用户命令之间建立一套分配。可以实现6秒钟一次的调配速度。该套调度系统同样还可用于物流、停车场等场景。 4)千寻位置,是和军工企业北方工业成立的合资公司。与北斗合作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技术。利用GPS技术,精度偏差在米的级别。采用天上卫星和地面基站配合的模式,可为车辆提供更精准的导航,动态状态厘米级别,静态在毫米级别。如监测山体滑坡位移;提供复杂的地面道路交通位置变化;无人机,精准农业领域。 5)此外,在机器智能方面,关于阿里投资的Pepper业务在中国市场的落地和推进,基于合资公司业务,阿里方面并没有透露最新进展。 四、先机:抢占量子计算赛道 阿里云人工智能领域资深首席科学家认为,iDST在阿里内部扮演着连接者和转化中间站的作用,将前沿的学术成果的连接和转化到应用端。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