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十分擅长讨论父爱与母爱,然而在这种感情走向反面时却不知所措。当父母做错时,这样的错误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长达一生的。 父母是什么?当我们讨论起这个问题,似乎无处不洋溢着温暖的气息。维基百科上说,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当讨论到监护人这个概念,“父母”这个印象里美好又抽象的概念,一下变成了一条条冰冷的责任与义务。父母为孩子提高物质上的保障与精神上的支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但同时父母也要为孩子的不当行为负起责任。在法律上,父母作为监护人要为为未成年子女做出的非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但在心理学上,父母作为监护人可能还要为子女一生的行为都负有责任。 通过纽带传递的还有幼年时产生的不安 崇尚个人主义与自力更生,却在人际关系的洪流挣扎避免被孤立——这是人类作为一枚优雅而精致的社会物种的生存文化。而前所未有地,人类正处于这种纠结情绪的巅峰期,亲密关系的拥有或缺失,塑造和定义了我们的生活。 从弗洛伊德到格式塔学派,尽管已有众多学说试图帮助我们理解是什么维系着人类之间的纽带,但这其中经历最为严谨的研究的一项学说,相较于其重要性却显得鲜为人知。 这项学说被称为依附理论。同时,这项学说因其充分解释了依附类型在人际关系中如何发挥作用及如何有效地发挥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赞同。 五十多年前,依附理论由英国精神分析学家JohnBowlby构想提出,并经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MaryS. Ainsworth科学验证;如今,这一理论得到广泛应用,无论是市中心的幼儿园还是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这一理论的应用都取得突破性成效。人类幼年的依附环境深远地影响着其日后作为成人的行为——在来自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及教育界的专家看来,依附理论的这一假设在这样一个看起来人类更依赖智能手机而非彼此的时代有着特殊的共鸣。 早在一周岁的末尾,人际关系运作的基本模式就已经在在婴儿的脑海中烙印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这种运作模式的习得基于我们的父母或看护者如何对待婴儿时期的我们。从物种进化的立场来看,这一点是能够说得通的,因为进化就意味着在生命早期就找到适应当前环境的生存法则。 “如果在幼年你紧密牢固地依附于你的父母,很好,因为在你被忽视时你能够自然而然地向其求助,并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行为在他/她那里重获安全感。”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依附研究中心联合创办人Miriam Steele这样说道。 但当你属于其余40%至50%非安全型依附的群体时,情况就不是那么理想了。一项对以往研究结果的定量分析显示,由于非安全型依附群体的早年经历并不属于最理想的状况,直播,如他们的看护人出现注意力分散,行事专横,态度轻蔑,不可依靠,玩忽职守甚至恐吓的情况,“这时他们便需要通过后天形成的安全依附型关系来获得安全感,来重写你在幼年便牢固建立的存在瑕疵的人际关系运行模式。”Steele博士补充道。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更完美的安全型依附的亲密关系出现,这种对人际关系的误解会伴随我们一生。 如何扭转幼年时非安全型依附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巧合的是,离婚率与非安全型依附群体的百分比一样,也是40%到50%之间。 正因这个巧合而不幸的是,这让上面提出的这个问题变得难以解决。确实,研究者证实,有着非安全型依附模式的人们更容易被在依附关系上有着相同特征的人吸引。也就是说,在横向上,非安全型依附人群“人以群分”。他们潜意识里会做出诱发冷漠的、不可靠的或是粗鲁的行为——这些在他们幼年就已经司空见惯的行为,在纵向上得到了延续。他们甚至在遇到安全型依附关系落荒而逃,因为这种关系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我们的依附系统偏向于根据过去发生的事情来看待现有事物”,AmirLevine博士(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专家,“Attached”一书联合作者)这样说道。这一论断打开了依附行为如何影响大脑神经化学反应的研究旅程——“这和你在谷歌搜索时,搜索引擎会根据你的历史记录为你呈现搜索结果有点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