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WechatMoments(ID:WechatMoments),原标题《我们做了六组实验,结果发现所有人都失控了》。 1 「真的,我这就把微信关掉。」公元 2017 年 3 月某一天深夜,「微信实验室」研究员 W 在他运营的公众号上发现这么一条留言。 几个月前,微信团队有一帮空虚佬,突发奇想拍了一部名叫「微信实验室」的视频。他们找来 6 个身份不同的人,让这些人关闭微信 12 小时,看看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 这 6 个实验就是下面这几个了。 结果是神奇的事情没有发生,倒是像开头的留言那样,收集到小伙伴们很多有趣的反馈。「微信实验室」以它独特的方式引起了人们对社交网络的反思。 作为一款无处不在的公众应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微信。然而,日益聒噪的朋友圈,鱼龙混杂的群聊天,不断跳闪的小红点,焦虑感、压抑感、厌倦感像一条条信息一样堆叠,让很多人起了“逃离”的想法。来看看过去一周小伙伴留下的评论: @ L.Rue 和只见过一面的男友异地恋,刚刚一个月,真的除了手机微信剩下的我们什么都不是,太快了,太累了。 @ 苏三啊 工作群更痛苦,我基本就是 mute 掉群组的,但工作群不得不看,不得不无时无刻去关注,24 小时都脱离不了上班科技的状态。工作还是用 email 比较好。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你和好友聚餐,稍不留神就无意识地解锁手机、点开朋友圈,就好像聚会是以吃饭为名,聚在一起玩手机; 你加了几百个微信群美其名曰“拓展人脉”,好不容易加上了一个前辈,一点进别人的头像却发现他已经对你屏蔽了朋友圈; 你把每个新加的好友都分组得井井有条,费尽心思,试图在不同人群面前呈现出最完美的那个自己; …… 真的,我这就把微信关掉。 可是,我们真的可以离开微信吗?吹水群不再瞎嚷嚷,工作信息不再无孔不入,三姑六婆不再用鸡汤和相亲来骚扰你了,你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呆着就好了。 @ LaLaLa 我也试过关闭微信几天;删掉列表好友剩下40个左右,我觉得特别舒服。或许是喜欢活在自己的小世界吧。 然而也有小伙伴表示离开不能: @ 希子 真的没办法做到退出微信 12 小时,我曾经想,但是做不到。 想必只要使用微信,这样的矛盾和分歧就会一直伴随我们。究竟,那些离不开微信的人,真正离不开的又是什么呢?而那些嚷嚷着要逃离微信的人,真正想要逃离的是什么? 2 「每个人都是一颗孤单星球。」
每个人都是一颗孤单星球,远远望去他们好像都聚集在一起,但事实上每个星球之间都相距着几千万光年。 没有一种动物像人类一样生来就带着如何强烈的孤独感,以及对归属群体的需求。正如饥饿感会刺激人们去寻找食物一样,孤单感的出现会增加人们对社交的渴望。 对我们的祖先来说,与他人的隔绝往往意味着死亡的到来。群体生活让祖先们获得了生存优势,也要让归属感成为了我们基本的心理需求。 对孤独感的恐惧,对归属感的渴望,使得人类不断地发明不同的科技,以不同的方式去与他人建立联系。
微信的设计初衷想必源于此。 在微信的启动页面上,一个小人儿,在另一个星球上孤独地望着地球。这个时候只有沟通才能抚慰他内心的孤独了吧。于是微信出现了,带着简单而又洞察人性的目的,正如张小龙的独白: 「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做通讯工具。这让我相信一个宿命,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其实微信不仅帮助了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它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满足了人们的归属感。 脑洞一下,如果罗密欧和朱丽叶生活在有微信和 iPhone 的时代,他们的爱情和命运,也许会是不一样的结局:有了微信,他们可以每时每刻在一起腻歪,朋友圈设置一下对方可见,睡前一次视频通话,醒来一个早安表情,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只要爸妈不没收他们的手机(我这就去告诉他们爸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