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享单车相关政策放出之前,智东西曾与多位共享单车行业人士进行过交流,其中包括数位业内大小玩家。从与他们的对话中,智东西总结了两点共享单车从业者的主流想法与行业现状。 1、用户规模仍是决定平台生死的最重要因素 尽管业内对共享单车最后的格局仍有分歧,但大家一致认为用户规模是生死攸关的因素,共享单车行业仍处在一个打江山的阶段,ofo一位负责人史少晨称目前的主要任务仍是尽可能多地获得用户。根据比达咨询的数据,2016年共享单车用户规模达到1880万,预计2017年将达到5000万。尽管一线与部分二线城市已经杀成了红海,但是还有大量的城市正待共享单车进驻。 正是这样庞大的潜在市场给了共享单车平台们不断扩张的动力,对于现在仍未盈利的共享单车来说,更多的用户不单单是给未来盈利提供更大的空间,更是他们获得融资活下来的基础。 优拜单车的负责人余熠更是大胆预测,共享单车行业,最后只能存活下规模最大的前5名。 2、盈利模式仍不清晰 当智东西记者问及“现今租金+广告的盈利模式是否足够好”时,各位行业人士都给出了相当保守甚至是负面的回答,看得出来即使是共享单车业内人士对这种模式也不太自信。面对进一步的追问“是否有具体的其他盈利模式”,或许是出于商业机密考虑,j2直播,或许是真的尚无经得起考验的模式,采访对象都纷纷谈起了对今后的设想。 更深入地讨论时,业内人士们对这个问题相对坦承了一些。ofo史少晨称,作为商业机构,共享单车平台的本质仍然是盈利,ofo一直在探索不同的盈利模式,“未来肯定是会盈利的”。优拜负责人余熠则给出了几个可能的具体方向:基于共享单车的数据挖掘、以及从共享单车向整个出行服务和生活服务拓展,构建立体的生态系统。 有趣的一点是,他们在采访过程中,会非常频繁地“回滚”到用户规模这个事。强调一切都建立在“更多用户”这一基础上。这不免让人想到O2O的一贯传统:在前期先投入巨额资源占坑,待到大局已定时再凭借大量的用户产生收益。 然而在政策即将出台的背景下,共享单车先圈住用户再薅羊毛的美好设想不再美好,盈利模式不明朗的问题却愈发突出。 前文提到上海的共享单车管理标准正式出台时间约为6、7月,其他城市也在跟进。而 在3月14日,上海政府叫停了共享单车在中心城区的投放,因为这些区域的共享单车数量已经饱和。由此看来,政府未来很可能还会将每座城市允许的单车投放总量纳入管理标准中。 上海政府的这一系列措施释放出了一个信号:从一线城市起,共享单车以投放大战为基础的野蛮生长时代正在结束。政策因素一方面会设置单车投放量的天花板,另一方面它的高标准要求又会拉高共享单车行业的成本。先行跑马圈地再谋创造收益的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举步维艰。换句话说,atv,政策的作用其实在强行扭转共享单车行业当下的发展逻辑——共享单车行业的竞争重心将由如何获取更多用户转移到如何更多地挖掘用户的价值。对各个玩家来说,接下来的一大任务是加紧摸索盈利模式,进行用户沉淀,让用户创造收益。至少在一线城市,各平台不得不开始面对非常现实的盈利问题。 有趣的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共享单车平台此前直言“现在不考虑盈利”,如今却被政府这一市场监管者赶着要想办法挣钱了。 五、结语 与其他O2O行业的兴起一样,共享单车的出现再次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同时,由于共享(虽然更趋近于租赁)+自行车的身份,它身上的公共利益性质比以往任何O2O项目都更强,这使它更容易地俘获了用户的心。 这个由大学生们最初开始推动的新行业,一开始带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而后资本的洗礼让它疯狂膨胀,高速扩张来不及看路,共享单车成为失控单车。即将到来的一轮政策对这个年轻的行业首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一批实力不济的跟风玩家将很快倒在政策的高门槛下;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狂奔一路后,即将进入优胜劣汰、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