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具产品内容化,只是【具备了媒介属性,而不具有媒体精髓】,毕竟他们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占据用户更多的时长,从而增加广告的议价能力,而非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这样只会加剧了信息泛滥。
【城头又换大王旗】,转型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的主旋律,毕竟世事变迁太快,【下半场论】喧嚣一时,战场都换了,工具类应用作为一款低调却又实在的产品种类,势必也要调整方向。猎豹内容化、UC内容化、网秦秀场化、美图、墨迹天气等也在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内容版图,甚至连淘宝也在推广自己的淘宝号,切入内容领域。 一方面,对于工具类产品而言,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工具,工具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方便用户,提升效率,【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而另一方面,工具类产品内容化,不可避免的会降低办事效率,对于工具型产品,效率至上,用户体验与商业变现,总是相违背,这也许就是免费工具的宿命。 眼下工具类产品到了流量变现的时刻,部分工具类产品尝试内容化之路,在眼前苟且与远方田野之间,在用户体验与商业变现之间,如何做好博弈,取得平衡点是关键。 收割“入口效应”:工具撬动流量,内容流量变现 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入口碎片化,每一家公司都在积极布局,这也是工具化产品的初衷,靠着某一项功能,比如WIFI万能钥匙,为用户提供解锁服务,从而囤积用户,然后再通过广告模式获利,还有部分平台靠电商盈利。 我们知道,广告主在投放广告时,不仅仅要看用户量,用户时长也很关键,不然的话,广告植入的意义不大,还拿WIFI万能钥匙为例,一旦用户连上无线网,便不会停留,钥匙的工具属性已经完成,此时为了增加时长,便靠内容或者社区。 而社区那?比较复杂,相对于内容来讲,模式比较重,内容是单向的,而社区涉及到互动。原本增加社区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社区提高用户在产品内的停留时长和黏性,以社交化的方式提高用户活跃度,但实际情况是社区冷启动是更大的问题,社区功能有了,但互动交流的用户寥寥无几。多数工具型产品的运营人员并没有社区冷启动的经验,对于工具型产品而言,运营承担的角色更多在新用户引入方面,用户进入产品后产生的是人机交互,而非人人交互,没有顺利完成冷启动阶段就会意味着社区化转型的失败。 另外,我们再看电商渠道。电商渠道也有不少尝试者,比如跑步工具产品做运动类的衍生品,但是我们知道,模式重,工具类APP从来不会碰到物流、仓储、客服的事情,做电商的时候也要去遵循电商的客观规律,除非原来就特别会玩这个东西,搞得清楚供应链、库存、以及库存周转,因此这个会有一部分公司切入,但绝非主流,尤其是很多小的工具应用,也没有那个能力做电商。 其次,我们来看内容。相对于电商、社区来讲,文字是很好做的,模式轻的多,纯线上的东西,很好操作,找几个编辑,再找技术做个技术开发便可上线运营。另外如今内容火爆,不缺文字内容,市场好,减少教育培训市场的成本。而且,文字内容粘性最高。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依然是通过内容来争夺流量。而且一个大趋势是,大家对于内容需求的“颗粒度越来越细”。这给大百度带来长期竞争压力。我们看到百度的搜索业务增长已经创了历史新低。这种过于粗糙的颗粒度,已经不再符合移动搜索的新需求。百度份额少了,其他平台多少可以分得一杯羹。 最后,工具类产品切入内容领域,不仅可以活跃用户时长,增强广告的议价能力,而且还能开辟新的赢利点,这个就跟智能机切入APP分发应用逻辑相似,智能机为了转移成本,新手机内置第三方APP或者手机内置自己的应用分发商城。工具类产品内容化,就相当于有了媒体属性,不再像以往一样就能在开机界面等处植入硬广,可以植入软文,像媒体一样赚取更细分的广告。 打破“二律背反”诅咒:平衡好工具效率与用户粘度 对于工具型产品,效率至上,用户体验与商业变现,总是相违背,这也许就是免费工具的宿命。别说普通的产品经理会纠结,就连“微信之父”张小龙也纠结。1997年,张小龙利用业余时间,以一己之力写出了免费共享邮件客户端软件Foxmail。这是一部“神作”,简洁而易用,风靡一时。Foxmail最辉煌时拥有200多万用户,而同时期腾讯只有10万用户。1998年的秋天,抱着对Foxmail的崇拜,时任方正软件研发中心副主任的周鸿祎到广州拜访了张小龙。周鸿祎好心地告诉张小龙,Foxmail要有商业模式,要加广告,要盈利。张小龙说,为什么要那样呢?只要有用户,有情怀不就好了吗?每次类似的争执,都以张小龙长时间的沉默而告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