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结构下,它的核心用户,atv,既有内容生产方向的大V,又有消费方向的忠实粉丝,它们代表的是两类运营策略。 内容生产方向:早期利用邀请制获得各行业的优秀人才,通过运营人员维系关系,并且鼓励生产内容。产品的机制也会激励大V更好的创作和生产。 内容消费方向:则是找出普通用户的内容兴趣,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的付费习惯。增加Live、值乎、电子书的曝光,设计各类优惠券促进用户使用。 这类双金字塔结构,将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聚合在一起构成了整个平台的良性循环:大V创作内容,吸引普通人,普通人为内容付费,大V获得收益。 双金字塔结构的用户分层并不少见。 以我们熟知的电子商务为例,即有买家,也有卖家。 买家的运营方式已经耳熟能详,卖家呢?开店教程、卖家大学、店铺装修、曝光位展示、店铺后台、各类辅助产品…运营同样需要帮助卖家成长,于是卖家也可以划分成普通卖家、高级卖家、大客户、超级金主这些等级。 O2O是不是双层结构? 当然是。 online是用户,offline则是各类线下或者服务实体,只是这些卖家更多是销售地推和市场人员维护,但我们一样可以使用分层的思想去运营。其他还有视频直播的网红和群众,微博的大V和草根,招聘APP的企业和员工等等。 不同产品的形态会有差异,同一产品的不同阶段,也可以用不同的用户分层。一款产品早期,用户分层的目标是更多的用户和KOL,后期,会更贴近商业方向,这就需要运营设立灵活的分层了。 用户分层,一般四五层结构就可以了,过多的分层会变得复杂,不适合运营策略的执行。 用户运营体系是否只有用户分层?不完全是。 用户分层是上下结构,可是用户群体并不能以结构作为完全概括。简单想一下吧,我们以是否付费划出了付费用户群体,可是这部分群体也有差异,有用户一掷千金,有用户高频购买,有用户曾经购买但是现在不买了,这该怎么细分? 如果继续增加层数,条件会变得复杂,也解决不了业务需求。 于是我们使用水平结构的用户分群。将同一个分层内的群体继续切分,直播,满足更高的精细化需要。
怎么理解用户分群,我们拿下面的案例说明。
男女性别在以消费为核心的产品中会呈现显著的区别,它就是两个相异的群体。分群的核心目标是提高运营效果,将运营策略的价值最大化,在电商产品中,区分男女很正常,但是在工具类的APP中,或许就没有必要性了。 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分层和分群,都是以产品和运营目标为依据才能建立体系。 接下来是分群的实际应用。 RFM模型是客户管理中的经典方法,它用以衡量消费用户的价值和创利能力,是一个典型的分群。 它依托收费的三个核心指标:消费金额、消费频率和最近一次消费时间,以此来构建消费模型。 消费金额Monetary:消费金额是营销的黄金指标,二八法则指出,企业80%的收入来自20%的用户,该指标直接反应用户的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消费频率Frequency:消费频率是用户在限定的期间内购买的次数,最常购买的用户,忠诚度也越高。 最近一次消费时间Recency:衡量用户的流失,消费时间越接近当前的用户,越容易维系与其的关系。1年前消费的用户价值肯定不如一个月才消费的用户。 通过这三项指标,我们很容易构建出一个描述用户消费水平的坐标系,以三个指标形成一个数据立方体: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