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公司去,多去一些新兴项目部门,能发展也会更快,比如6年前的微信,4年前的美团外卖,1年前的瓜子二手车(58系),半年前的一直播(新浪系),在公司业务迅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也能够学到很多。 对于有些虽然也算知名但也在走下坡路的大公司,如果有可能尽量不要去了,在产品生命周期末期进入已经很难有发挥空间,比如人人、迅雷、天涯、盛大。 去一些正在衰老的大公司,不如去一些正在变大的公司,比如摩拜、ofo、Faceu、映客这样的公司。 总结起来一句话,在选择大公司的时候,「增长」是比「体量」还更重要的事。
▎给去小公司同学的建议: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99%的小公司都会失败的,所以小公司不靠谱的概率确实挺高的,我之前也有写过一篇文章总结过不靠谱创业公司的特点。 靠谱创业公司,所占比例很小 而大公司不管怎样,至少是个体量大的公司,短时间里不容易倒掉。 当然也不要被这样的失败率所吓倒,毕竟所有大公司也都是小公司发展起来的嘛。 只是在选小公司的时候,要更注意甄别,选择一些更靠谱一些的公司。 另外,有些事情小创业公司还真做不了,比如需要有很深技术和数据积累的人工智能、智能驾驶、云服务,门槛其实非常高,并不是一两个前BAT员工搭伙就能做的;有资金和牌照壁垒的互联网金融网行业,小公司也很难有机会涉入;手机、汽车、航天等高难度的制造业,基本都是要职业背景雄厚、资源丰富,有大额融资的,小规模的创业公司,几乎不可能成功。 创业小公司如何甄别 要从数量繁多的创业公司中,找到未来有大发展的公司,还真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情。企业的发展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五年前怎么知道滴滴、快的哪家强?58和赶集谁胜出?美团和点评谁收购谁? 别说是没有经验的新人了,就是经验老道的投资人在看项目的时候,也经常有失准的时候, IDG就曾经把腾讯的股份低价卖了,也许是IDG历史上最后悔的一笔交易了吧。 不过,确实可以借由投资人看公司的一些方面,来判断创业公司的好坏。毕竟投资人这个群体,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专业判断公司未来的职业了,他们挑选公司的很多观点值得参考借鉴。 另外,在选择公司的时候,看一下公司的融资经历,也可以成为辅助找好公司的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 毕竟,经过专业投资公司调研、判断、尽职调查之后投真金白银的项目,靠谱程度会高很多;而且融到充分资金的项目也不容易马上就挂掉。 比较有名的投资基金有,红杉、IDG、真格基金、经纬、创新工厂、顺为、北极光、晨兴、贝塔斯曼、峰瑞等。 除了借鉴投资人的判断,自己可以去搜索查看的: 查询产品的排名、下载量 产品更新频率是否正常 创始团队的背景是否强 看公司公众号内容是否很好 应用商店用户评价是否积极 在拉勾网等面试评论如何 媒体上的公关新闻信息 学会甄别不靠谱公司的特点,从众多公司挑出适合自己的好公司。 慎去传统行业背景的互联网企业 我建议不到走投无路,不要去传统行业背景的互联网企业。 这也许是一种偏见,但我这几年的观察发现,传统行业转型或由传统行业大额投资控股的创业公司,受制于人类强大的思维惯性、眼界、做事方法,这类型的公司基本没有在互联网领域很成功的。 举个例子,王建林的电商O2O企业「非凡」,可能很多人都没用过,尽管拉上了腾讯、百度占股30%,换了3任CEO之后,产品逻辑和体验依然很糟糕,不信你也可以去下载一个App「非凡」试试就知道了。 同样的,「万达电影」APP也是体验很糟糕,体验一下就会觉得这个APP完全没什么前途了。查看一下在Appstore的排名也不算太低,说明在优化产品和砸钱砸流量上还是没有掌握正确的互联网节奏。 万达是请不起好的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吗?是没有资源投入运营、营销吗? 一定不是,确实是思维方式上有太深的包袱和牵绊。 就连万达联手百度腾讯的公司都做得不怎么样,更何况那些传统行业老板,自己转型或者投资的企业,我觉得基本上更是不太可能成功。 在这样公司最心累的事情是 ——「老板不懂互联网,还喜欢指手画脚」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