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这个过程归纳为内容重新中心化、供应者去中心化。知识供应主体由早期专业人士逐渐向下拓展到各领域有一定水准的用户,标准从官方的降到了只要是被广大用户接受的。而内容被打上了供应者的标签,受到供应者这个身份的背书。 3. 平台,利用内容价值,给供需双方提供服务,获取收益 在不同阶段,平台的作用一直不同。第一个阶段是官方性质分发内容,第二个阶段是迎合读者匹配内容。 随着内容数量的爆炸,如果继续将流量、点击率作为筛选内容的核心方式,势必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优质内容供应者无法获得足够的关注量和收益的情况,同时用户对内容的感知体验也会下降。 当知识供应者作用重新出现,内容平台能够利用用户对高价值内容的需求,给供需双方更重的服务。供应方而言,需要建立一个内容与内容作者分级的机制,区分顶端优质的内容作者和底下长尾内容作者,满足优质内容供应者的更多需求(比如变现,足够多的曝光,内容组织)。需求方而言,即帮用户筛选内容与作者。 为什么是付费? 在以上的供需环节中,需求者对平台筛选内容服务的需求,和平台给优质作者组织展现知识的服务,连接的手段则是付费。为什么会是炒的那么热的付费呢? 内容的价值,准确来说精选、优质内容的价值。高质量的要花钱买,天经地义。 对于需求方,筛选内容作为一种平台的增值服务,atv,用户付费能抵消筛选内容这类精益运营动作的成本。 对于供给方,用户付费表示内容的价值得到肯定,让付费能让内容作者受到尊重的同时,会有更多潜在的内容供应者出现,希望自己的内容能通过付费被肯定。 用户习惯。互联网付费习惯已经慢慢地被培养起来,用户愿意为优质内容去付费。 知识的形态与场景:“轻”知识 知识这个概念,和所谓的“内容”不能完全等同。内容范围很大类型广泛,而知识指的是专业性较强、用户愿意为之付费的那部分内容。前文是以内容为基本描述宏观阶段,而本文讨论的主题是需要付费的这部分知识。 目前,知识付费的形态是“轻”知识,以几分钟的音频最多,短,不体系化,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接收,比如分答、喜马拉雅等,还有 30 分钟左右长音频+文字比如得到。内容主要是干货、经验分享,行业简短分析。 在付费知识兴起之前,能被称作知识的只有长篇的课程,比如网易云课堂等,属于在线教育领域。课程和所谓的“轻”知识有很大的区别,课程很重,是学习的需求,需要用户长时间静心完成,两者的需求完全不同。 在如今内容泛滥、娱乐盛行的背景下,人们需要专业知识,想要干货分享,接触行业大咖,但从海量内容中筛选有价值的知识成本过高,又难以静下心来慢慢研读。用户需要在碎片化的时间接收有价值的知识。 拿场景来举个例子,一位白领在下班的地铁上,利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打开得到,听一段简单的商业案例分析,花费 5 块钱之内。在以往,这类知识只能通过在线课堂或者线下分享会获得,而且内容多时间长,这位白领不得不额外利用周末的时间。平时下班时手机里刷的内容都是新闻、八卦等,内容质量无法满足。这正是用户对轻知识的付费需求所在。 知识付费的要求 在用户对知识的需求下,有 3 点支撑用户付费的基本要求: 1. 对供应者身份的认知 正如前文所写,在这个阶段,知识供应者是内容供应链的核心。知识供应者是谁,他的身份、履历是否足够吸引,以及内容是否对用户有价值,能让用户去做他的粉丝。平台需要最大程度地挖掘知识供应者,尤其是有一定粉丝基础的人,作为平台的核心卖点。 2. 内容的价值 用户对具体内容本身的价值感知,是否值得付费,尤其是需单独付费的内容形式。用户在付费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供应者身份,以及评论、试听来辅助决策,此外若付费后内容价值不能满足用户要求,会影响用户对该内容供应者或平台的后续付费。 3. 价格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