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公益众筹的模式在于,在约定期限内,达到众筹融资额则众筹成功,项目方可以获得众筹款。而一旦筹资目标设置过高,若实际筹资金额达不到筹资目标金额,项目方则得不到众筹资金。这也就迫使很多项目方人为调低了融资目标,由此限制了公益众筹服务个人救助的功能发挥。 四、可持续性差并停留在个案解决上 目前,公益众筹的可持续性非常差,一锤子买卖的特征非常明显,往往只有对单个项目一次性公益众筹支持,而缺少对个体长期关照,更缺少对群体或者整体进行公益服务的考量和模式探索。而事实上,单个公益众筹项目往往是一些长期性社会问题的个体表达,例如环境治理、贫困助学、儿童白血病防治疾病等等,其实都是需要长期的社会投入。 公益众筹仍停留在个案的帮助之上,没有跟踪持续,更没有发挥通过公益众筹实现社会总动员改善一个重点社会问题的核心价值。 五、众筹资源配置不合理,缺少资助优先等级的评定 随着2016年朋友圈个人公益救助之风席卷过后,人们对于公益众筹的新鲜感和兴趣似乎在下降,大病救助一类的众筹项目不再像以前一样反响热烈,出现疲软的态势。相反,对于一些涉及动物的公益众筹项目会出人意料的慷慨,有时候一个项目能筹到几十万的金额。 这对于以个人参与为主、主观性极强的公益众筹本是无可厚非。但公益毕竟是社会长期工作,并不应只受社会舆论和个人兴趣的支配与调动。这背后实际上体现公益众筹的功能价值与公益众筹目前的操作玩法之间的矛盾:即公益众筹行业和相关平台缺乏类似于资助优先等级的评定来对个人参与者进行正向引导,完全由市场自由选择公益众筹的捐助方向,众筹资源并没有实现合理配置,从而掣肘了社会、家庭和个人种种当务之急的破解。(本文首发钛媒体)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