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是一切的基础,它是衡量设备在投入使用后实际使用的效能,是设备或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维护支持性的综合特性。只有达到良好的可用性才能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用户价值。 一个具有“温度”的工具必定是可用的、好用的。只有满足可用性,直播,才能产生用户“留存”,否则会很快被市场所淘汰,更无从谈及其他。 感性设计 这里提出的感性,更多偏重于针对目标用户所进行的审美偏好设计。产品的形态、材质、颜色、触感等能否符合用户审美偏好、打动人心,往往决定用户是否购买和长期使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喜欢美的事物,虽然美是一种主观感受也包含很多类型,但也有一定的趋势和标准可循。那些带有温度的事物,对于其主人来说,必定是“美”的,毕竟我们不会把厌恶的东西带在身边。 使用频率 如果说可用性和美感都有一定标准可循,那么使用频率在这里可算作一个变量。因为:产品所满足的需求不同,使用频率不同。 比方说,我无法将手机和茶杯的使用频率作对比,它们所满足的是完全不同的需求,因此,不同类别产品的使用频率不具备可比性。但可以明确的是,在同一类别中,产品的使用频率越高,用户的接受度就会越高。如果一个产品的启动频率足够高,就有更多机会让用户产生依赖,从而具备“温度”。 认知结构 不知你是否有过绘制素描的经历,在绘画素描时,往往需要先使用长直线定义好物体的整体框架,再逐步调整轮廓和细节。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为了首先形成对物体整体结构的理解,尽量避免细节的干扰。 人脑认知事物的过程也与之类似,我们认知事物往往会先从他的颜色、轮廓和整体结构开始,再逐渐深入细节。儿童画中,经常以圆圈和交叉的线条描绘人的身体和四肢,原因也是如此。人的大脑不善于处理复杂的认知结构,出于经济性原则,我们只会优先记住整体性的结构和与我们关联密切的部分。 那么对于产品设计,这些就意味着越复杂的认知结构,会造成越大的认知负担,增加认知的成本和周期;此外,过于密集的信息更容易造成心理压迫感,让人感觉心情紧张焦虑(你去看一眼程序员的屏幕或者飞机驾驶舱的仪表盘就知道了)。前文中提到,结合使用场景递进展示信息的设计可以帮助用户更好的管理复杂信息,就是基于简化认知结构的考虑。 逻辑框架具备简洁性的产品更容易被识别和记忆,也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 情感关联 什么是情感关联?让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当你回家时,突然得知自己儿时最喜爱的玩具被父母扔掉;北京的冬夜,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你,用Uber叫到了一辆肯载你回家的出租车;在你组队打英雄联盟时,游戏突然崩溃…” 这些事件都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关联,那么我们可以将情感关联归结为: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过程中,通过达成某些目标或发生某些事件,从而产生移情效应的心理机制,引发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也可是消极的,形成的心理映射可被长期记忆并影响主观判断。情感关联是最特别的一环,它可以算作以上四种因素的副产品,却又对他们影响深远。 对于产品,情感关联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品通过可用性、感性设计赢得了用户的青睐,被购买和使用; 第二阶段,产品在使用中,直播,提供了积极/消极的体验,被用户感知和记忆; 第三阶段,感知被不断强化,产生移情效应,用户在经历类似情景时也能回忆起与之相关的情感状态。 情感关联可视为用户感知“温度”的信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一旦获得“印象深刻”的体验往往很难忘记和改变,产品在用户心中将会成为这一体验的代名词。因此,创造良好用户体验、实现用户价值,是产品被用户长久接受的最佳途径。 后记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