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整理之前的笔记和草图,想从中缕出点头绪,把一些模糊的观点整理成文,这篇文章的观点算是来自其中。近两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做手机输入法,所以这些想法也多多少少与之有关。 输入法作为一种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使用的工具类产品,大多数时候是非常低调的,如果不去刻意关注,甚至很难回忆起一些使用中的细节,当然除了Crash的时候~笑。 你的身边存在着很多类似的事物,它们好用、耐用,从不牢人费心。回想一下,肯定有这么几样东西,它们低调地存在和被使用着。比如出门三大样:钱包、钥匙、手机…拿起这些东西时,即使闭着眼睛也知道如何使用,它们已经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能够让人感知到一种“温度”。 今天想和大家讨论的,便是这些事物中存在的共性——“温度”。“温度”代表了什么?对产品和设计会产生那些影响?让我们先从“温度”的定义着手,逐步分析“温度”的各种特征。 温度是什么 “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来自百度百科 我们都清楚,上文引用的概念并非本文讨论的“温度”(虽然某种意义上相吻合)。“温度”只是一种比喻,但我们却可以从喻体的定义中解读到两个重要因素。 温度是表示程度的变量 温度可感知、可测量 比喻象征着概念结构的互通性,本体具备与喻体相似的概念特征(否则比喻就不够恰当)。如果将上文所描述的“温度”定义为一种主观感受,那么 它应是一种心理认知程度的变量,以个体做为参照基准 这种心理认知可感知、可描述、可测量(定性/定量) 因此,我们可以将“温度”理解为人们在使用产品过程中,随着认知程度的变化,对产品产生的一种主观性的心理感受,其中包含了喜欢、依赖、信任等积极情感。这种心理感受的强弱可受其他因素影响而改变,例如时间、事件。改变程度可进行量化和评估(方法类似感性工学)。 工具的宿命 —— 留存与流量 线下环境中,我们身边的产品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这通常取决于他们的可用性、使用强度、废止制等因素。大多数工具的使用寿命都是以月和年来计算的,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有更长久的时间被我们使用和认知,因此产生良好体验和情感共鸣的机会也就越多。 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老人们总是唠叨“旧的东西明明很好用,干嘛浪费钱买新的!”。主要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心疼钱,而是工具带有了“温度”,即产品获得留存。 线上环境中,情况会复杂很多。信息服务类型的多样性直接导致了营利模式的多样化。很多时候,即使产品本身是免费的,也可以搭载广告获取收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产品不再单纯创造用户价值,而是将自己的一部分转化为广告的载体,满足用户需求只是换取留存的一种方式。这类产品想要获得成功,需要更低的获客成本和更高的在线流量。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商业模式没有对错,只有发展的快慢、可持续和不可持续之分。留存和流量都是产品成功的必要因素,我们抛开受资本影响的流量,来单看留存。既然“温度”是留存的一种进价特征,当产品具备“温度”时,就代表获得了用户的满意和认可,那么“温度”即可作为产品用户价值的衡量标准之一。 工具的温度 我们定义了“温度”的概念,分析了它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温度”的工具或产品,有哪些必要条件?经过对常用工具的观察与分析,并结合工作中的一些实际体会,我暂且将“温度”的形成归结为以下五点: 可用性 感性设计 使用频率 认知结构 情感关联 这五种因素包含了设计方法和客观条件,其中涉及可用性、感性设计和认知心理学的部分更是早已形成专业的研究领域,这里篇幅有限,不再赘述概念。下面只侧重说明它们在塑造工具的“温度”上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可用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