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选择了创业、选择了加入创业公司,你就选择了一条充满焦虑、不安的路。 2017 年 2 月 9 日,深圳科兴科学园某办公室,我签下了一份“卖身契”递给 HR,终于向过去的 2 年勇敢告别,这一个多月忐忑的心,也终于开始平静… 那时候的我,从工作 3 年的上市公司辞职,义无反顾加入朋友创业团队,20 年线下门店行业背景,万亿级汽车后市场创业风口,double+薪资,总监 title,意气风发的热血和梦想。很难想到 2 年以后,我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了按部就班的生活,而且是我当初,不曾再想做的房地产行业… 如今回想,年少轻狂时说过的话,如今被生活狠狠甩了一个耳光,清脆响亮。 兜兜转转一圈,又重新回到房地产老本行,不少朋友在问,想做房地产怎么也不说一声,也好奇为什么不选择重新回到老东家。 其实,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个荣归故里的事情,而且针对这次新选择,也是基于自身这两年经历的慎重选择,对此,分享几点感想,atv,或许对于大家有些参考价值。 当初考虑离职加入创业公司,我的想法跟大家没什么差异:脱离一个舒适的环境,寻找一个更有拼劲、效率更高、成长更快、具有更多创新可能性的平台。同时,我也明白创业公司资源有限、不规范等缺陷。 这么一说感觉特辩证,好坏都考虑了,自身也做好了“尽最大努力,做最坏的打算”奋力一搏的心理准备,最坏也差不到哪去。然而,这一切只是我之前简单的想法和判断,在创业公司 2 年间,也是自我不断修正意识的过程。 一、创业公司,拼劲真的十足吗? 其实,许多创业公司拼劲,还不如大公司呢。对于许多执行层来说,公司是老板的公司,又没股份、连加班基本福利待遇都没法保障,谁愿意傻干活,做一份工拿一份钱。 对于管理层来说,创业公司一开始制度并不完善,很多工作需要靠管理者自身主动性、积极性,有些人不自觉养成拖延、散漫性子,还美其名曰弹性工作,人性化管理。 更重要的是,创业公司很多工作安排,由管理者制定,并且监督执行者实施。如果在缺乏健全管理考核制度外,员工过多追求人性化、弹性化工作环境,容易助长一种懒散、消极怠工等氛围,更别提当初的拼劲了! 二、创业公司,效率真的更高吗? 一般来说,创业公司在决策流程上,有着更加自由、便捷选择,往往有思路有想法无需层层汇报,即可自行安排执行,看起来应该是效率大大提高。然而,做的过程中,我们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一个想法的实现,需要人员、资源的配合协调,而且这些问题,很多时候往往需要执行者自行沟通解决。一方面,需要员工自身具备“主人翁”意识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要各部门配合达成一致。 最忌讳的是,有一个好的想法,决定要做了,在做的过程中才发现“缺枪少弹”,或者工作人员磨磨蹭蹭,阳奉阴违耽搁时机,最终虽然马马虎虎做完,但往往事倍功半白费力。 当然,创业公司一味追求效率,而忽视其结果、质量,还美其名曰:快速试错,这不但没办法从根本提高效率,更容易浪费资源、忽视目标。 三、创业公司,成长真的更快吗? 首先,我还是十分感谢这两年多的宝贵经历。从广度上来说,这两年创业公司新接触的人、事,承担的职责、面临的挑战,都是以往工作中未曾有过的,在短时间内,不断进行摸索、尝试、创新、实践,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是一种快速的空白填充。 从深度上来说,这些无序、混乱、摸索、重组的煎熬,培养的更是一颗逐渐看淡看轻、宠辱不惊的心。反而在专业技能方面,直播,由于经常忙于琐事,而缺少时间用心沉淀,反而真正增长不多,这也是我后面下定决心选择离开的主要原因。 四、创业公司,创新真的更强吗? 创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尝试的过程。可能在意识方面,创业团队多发散性、不拘一格、主动创新,但是从创新的效果来说,往往容易大打折扣。 一方面是因为,创业公司解决问题时,很少有既定现成的参考模式,因此在前期头脑风暴、想法上面,大家可能会有一些新的火花;另外一方面,由于常常选择的是一条创新之路,再前期准备、后期配合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新问题,难免会影响效率效果。比如,想做一个线上营销活动,需要研发进行产品定制开发,但由于时间、人员、技术方面准备、资源不足,最终导致创意方案放弃,或者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创意、创新、主动性思考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策略方案的执行力度。一个没有很好执行的想法,最终充其量也只是想想而已。 五、创业公司,真的一无是处吗?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