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电脑或 App 本身在被设计的时候就将自己定位成用户的私人助理,甚至已经拥有了一些拟人的属性,例如那些有着人类名字的系统:Siri, Alexa, 以及 Cortana,它们能帮你记笔记、提醒你去买牛奶、还能大声为你读邮件。 (图4 - “嗨Siri! 能帮我换下宝宝的尿布吗?” ) 许多 App,包括一些媒体,都会提供定制化的推荐服务。在我看来,这就是像是一个私人助手在帮我挑选那些我可能感兴趣的故事。 这种功能在未来会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也很有可能越来越多的产品将采用一种“为你服务”的视角,而不是“由我(用户)亲自做”。 3)不使用任何人称视角 当然在很多设计中,并不能找到一个统一标准来适用于全部场景,而不少产品如今已经不再在界面使用任何人称来标记那些用户自己创建的内容,既不用“我的”也不用“你的” (如图5,Dropbox 和 Medium 都没有使用任何称谓来作为用户内容的标记)。
(图5) 上面两个 App 选择不用“我的”前缀可能和微软只显示“电脑”而不用“我的电脑”是一个道理 (既不让你觉得这是你的私人文件站,也不让你觉得这是一个为你服务的助手 App,而只是一个中立地负责储存和记录的盒子)。 其实完全去除人称的使用,有时候并不适合所有产品情景。有时候在界面导航中,你的确需要区分用户的“私人记录/信息”以及其它人或系统的信息。 举个例子,在 YouTube 中,如果你只显示“频道”作为标题就行不通,因为用户会不知道这是他们自己的收藏频道还是系统的推荐频道 (图6)。
(图6) 因此我猜测,这也是为什么微软最后还是用了“这台电脑”,而不是只显示为“电脑”——仅仅将其称作电脑太过于模糊和宽泛而无法特指“这一台”。 3在具体场景下如何选择人称 综上所述,我基本讨论了在界面的标题上可以用哪些方式来标记属于用户的内容,而这不过是界面中很小一的部分,那么针对那些按钮标签、文字介绍、设置操作等等,又该如何利用人称视角呢? 这个问题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以下我就普适性的一般应用来做些探讨: 1)什么时候用“我” 在用户和界面发生直接交互行为的时候,使用第一人称。 比如点击按钮或进行勾选,但只有在你非常需要明确地告知此项信息的时候再添加“我的”人称视角。 (译者补充:“我的”能让用户更为重视这项信息,会认为它与自己有直接关联,因此会促使用户更专注于界面,而避免过于随意的操作或误操作,但别在所有流程中过于频繁地使用第一人称视角。) 2)什么时候用“你” 当界面在询问用户、提供介绍、或描述某项事物的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 (就像一个助理询问你时的那种语气,如图7)
(图7) 3)何时需要用“我们” 最后还必须补充一点讨论:界面在什么时候或在什么信息情境下,需要以“我们”的身份出现。 (图8) “我们”其实是一种第三方的叙述视角,它既不是用户也不是产品或界面,而是以“设计产品的那群人”的口吻,同时它也暗示了这有一个真实的人而非机器在为你服务。 如果你的产品试图为用户提供一种必须由真人来完成的服务,例如烹饪、设计、清洁等,那么“我们”一词就能增加这种人与人交流的感觉:“我们会永远为您提供帮助”、“来看看我们可以为您提供的服务吧”。用户会知道将会有一群真实的人在产品背后帮助自己而不是一台冷冰冰的机械设备,从而让用户觉得更舒心。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