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也认为C2C的模式到了爆发前的前夜。之前大部分投资者都觉得在中国这个市场不存在、做不了,但是现在都看到了这个市场的变化,投早期的这类项目基本已经没有意义了。 大家普遍形成共识:第一,这个市场确实存在,有旺盛的发展空间;第二,因为低频,这个市场需要时间去进化,这包括里边有很多摩擦的问题,还有品牌教育等问题。 我们的竞争也不是来自短租领域的这些竞争对手,而是来自和酒店的竞争,在酒店存量市场中寻找增量。2017年,我认为这个速度会加快,我们现在已经明显看到变化,年底本来是淡季,但是各项数据都有加速趋势,这就很有意思。 对于未来的竞争,我认为应该是winners take all,而不是winner take all,像2016年已经看到这样的趋势,小的公司入门门槛在提高,但是从总体而言,一家垄断市场是不可能的,谁能把体验、基础服务做得最好,将会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和Airbnb相比,我们是一家出身本土、有原力的公司。 未来要独立发展 2016年,我是在既兴奋又焦虑中度过的。兴奋的是通过四年摸索验证、抓住了一个平台机会,开始看到网络效应、平台效应,因为静态来看,互联网的平台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当市场做出来,形成自由市场以后是特别兴奋的。 焦虑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在于发现平台效应形成以后,我们要去做平台级的服务,对公司实际上是新的挑战,这和早期执行层面上做的事情不一样,这时候要“回到左脑”,做系统化、平台化的思考。 第二,竞争确实加剧了,度过供给从无到有、优化体验的阶段后,我们发现竞争对手不再是以前那些,而变成了Airbnb和携程这种“庞然大物”,如何去从战略上看到他们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去竞争,有段时间其实挺困扰我的。 但巨头真的“可怕”吗?参考了中国几十年的企业史,我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第一,钱有帮助吗?当然有帮助,但对于做平台不是最关键的,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平台真正做起来是靠钱去砸;第二,流量重要吗?像藤蔓攀附大树是一种路径,但我觉得还是需要原力,初创的公司就像是种子一样,开奖,可以一点点客服成长中的障碍。创业者和投资人都需要耐心,焦虑来自于哪儿?其实本质上说是来自于求快,焦虑有时来自于把生命看得太短。 所以,小猪的战略很简单,最初靠产品驱动,最后靠品牌驱动,无非就是这两件事,靠别人给点钱,然后拿点流量,在今天拼接成一个大的互联网公司的机会越来越少。 这几年这个市场的规模会愈加清晰,在现在这个窗口期阶段,一到两年品牌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在用户中树立第一品牌的印象,在低频的行业建立品牌可能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这需要大量资金,接下来也会为了这个目标去融资。 另外,我认为目前我们产品体验离极致还有很长的距离,未来消费者通过房屋共享获得比酒店更多选择、更好体验,这里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远远没有达到成熟,我们的长处在于运营的基因,无论以后的市场是winner take all抑或winners take all,我们都觉得无所谓。 外界有一些关于小猪的收购传言,我们和Airbnb有很好的交流,但是这个阶段肯定是要独立发展。中国的市场是需要一个真正有原力的公司在里面用平台化的方式去深度运营解决连接的问题,这个产业才会起来。 我们做了几年看到平台效应起来了,尽管它来得慢,但是这对于创业者来说真的是个梦寐以求的机会,梦寐以求的一个机会为什么不独立去做呢? 企业做到今天这个阶段,面临的竞争和环境越来越复杂。对外个人而言,学习也越来越重要。 2016年我最大的收获可能是读书。最开始刘二海(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推荐我去读五道口金融学院的课程时我还是有点抵触,因为太忙了,我当时觉得创业哪有人是通过学习学会的。 后来觉得收获挺大的,这些老师给你提供分析问题的框架,能够全面、系统的去评估一件事情,这是一些企业家还是不具备的,我觉得学习突然对我来说变得很重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